1. 易思卡小說
  2. 大明由我而校
  3. 第0075章 運河堅城
樂港船長 作品

第0075章 運河堅城

    

-

[]

在臨清的幾天,朱由校去考察附近的農田。臨清附近的農田基本上都隻種棉花這樣的商業作物,不種糧食。因為所有給京師運送糧食的漕船都要經過臨清,所以隻要糧船在臨清下一點糧食就能保證當地人的飲食。臨清的工商業很發達,棉花可以迅速的轉化為商品出售變成銀子。

朱由校還打聽到一點資訊:當地行商大部分的產業是由徽商把持的。

等到對這座運河名城瞭解的差不多時,在禦船的船上,朱由校一邊吃著當地白塔窯村的薄皮蟠桃一邊回望這座繁華的城市。

白塔窯村當地出產的桃子,俗稱叫蟠桃。它的頂端不是凸起成尖狀,而凹陷進去,呈扁圓形;大者有七八兩重,小者也有四五兩重;其他桃子吃起來脆生生,而這種桃吃起來卻是一包水,具有冰糖的清香和甘甜;成熟時,不是呈現綠色,而是白色中透著粉紅,粉紅中閃著白色,若熟透後,用針紮一個孔,嘴一吸就能把裡邊的桃汁全部吸儘。

這種桃有“五月鮮”、“薄皮”、“秋節”三個品種。“五月鮮”在農曆五月成熟上市;“薄皮”在農曆七月成熟,其味道要略好於其他兩種,就是朱由校現在拿在手裡吃得這種;“秋節”個兒稍大,成熟於農曆八月,是中秋節饋贈親友的佳品。

皇帝是在鄉下考察時,在白塔窯附近被果實累累的桃園美景吸引住,才發現的這種上等果品。這種蟠桃比朱由校在紫禁城內吃得桃子要更加美味,他在想要不要把這種桃子定為貢桃,每年給皇宮送一些桃子。

旅途的下一站是聊城,聊城是明朝東昌府治所在地。聊城東關大街的東首設有一閘,稱“通濟閘”,本地人稱之為“閘口”,是運河之水流經東昌的咽喉要地。河中桅檣如林,朱由校就是在這裡下的船,環顧周圍的河道格局,他不得不佩服古代人的智慧。

通濟閘以南不到二裡的範圍內就有大、小兩個碼頭,河中停泊船隻接連數裡;運河上一年四季船隻來往穿梭,以致常常造成過閘擁擠、停船待閘的現象。由於此段穿越東昌府的河段過於擁擠,東昌府又不得不在此段東部,城市的邊緣地帶另外開鑿一段河道,使不需在東昌停泊的船隻順利通過。這大概是世界上最早的水道“外環路”吧,當時稱其為“越河”,其意也是越過東昌府城之河的意思。

在這條小河兩旁,很快形成了新的鬨市區。為了便於兩岸來往,又在越河上架起了十二座形狀各異的小橋,人們稱之為“十二連橋”。在運河與越河之間稱為越河圈,這一帶船如梭,人如潮,店鋪鱗次櫛比,作坊星羅棋佈,一派繁榮昌盛景象。

細談皇帝微服私訪的城市,聊城城牆是最有氣派的,僅次於北京。明朝初年,太祖皇帝朱元璋采取“高築牆、廣積糧”的政策,在全國各重鎮要隘,大築城防。聊城在山東是南北交通要鎮,在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麵有非常重要的戰略意義。然後就進行了全麵改建,運用當時最先進的施工技術,動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很快完工。一座磚石結構、端直漫長的蒼色巨壁聳立在運河之畔,遠遠望去,像一座巨大的方形碉堡。

聊城的北城門叫鎖鑰門,是出入城的通道。城門的建築形式皆為拱劵式,仿京城承天門而建。門洞高而深,寬約兩丈半,其上建有樓閣,飛簷挑角,氣勢峻嚴。朱由校帶著護衛穿過門洞,他遠遠看見在城中央巍峨佇立的光嶽樓。光嶽樓是建於明朝的洪武年間的樓閣建築,當時的修造是為了軍事上的需要。

光嶽樓高壯極目,為四重簷十字脊樓閣,由樓基和四層主樓組成,共有台階一百一十階,總高十丈。樓基是磚石砌成的正方形高台,每邊長十丈。四麵各壁半圓拱門,劵至台中心處是十字交叉拱。遊人登上最高閣,仰視俯臨,毛髮欲豎。

皇帝登上光嶽樓,從最高處俯視聊城大街的市井生活,同時也在觀察著在他身邊飛來飛去的鐵燕子。

鐵燕子是東昌人對棲居在光嶽樓上燕子的昵稱。座落在聊城中央的光嶽樓全木結構,氣勢雄偉。每每春去夏來,一群群周身烏黑的小燕子便飛來樓上安家。這種燕子翼尖長,尾成叉狀,鳥喙扁而平短,口裂很深,比普通燕子身體稍大,聲音稍尖細,樣子也憨厚些。小燕子的頭、頸、背、腹、翼均呈黑色,跗跎部也呈深黑色。遠遠望去,就像鐵鑄成的樣子,故而人們習慣稱之為“鐵燕子”。

鐵燕子自己不築巢,總是棲息在梁間椽隙,飛行時捕食昆蟲,屬益鳥類。它們每年在光嶽樓上生殖繁衍,嬉戲而居。出生不久的小燕子有的羽毛未豐,就急於出巢飛行,結果常常墜地而死,因而人們在光嶽樓周圍有時會發現一些小燕子的屍體。

朱由校是下午抵達聊城,登上光嶽樓已經是傍晚時節。在夕陽西下,晚霞滿天,橘紅色的暮靄中,成群結隊的黑燕子身披霞光,密密麻麻翱翔在巍峨的樓宇上空。它們繞樓或急或緩地飛翔,有的還會悠閒地叫幾聲,然後直飛西天,在湖光霞影中消失在天水相連的遠方。“燕燕於飛,差池其羽”,其情其景,令人心曠神怡,流連忘返。

鐵燕子還是捕食蚊蠅的能手。夏季來臨,光嶽樓周圍涼風習習,人們在其納涼,卻不會遭受蚊叮之苦,甚至整個古城中的蚊子都比彆的地方少得多。此中,鐵燕子功不可冇。

天地之間,萬物都遵循著自己的規則繁衍生息,東昌之大,鐵燕子唯棲光嶽樓,本地百姓接納了這些憨憨的可愛的小生靈,連九五之尊的皇帝也被治癒了。

在旁侍奉的曹化淳提醒沉迷於看燕子的年輕皇帝,時間不早了,該用晚膳了。朱由校心想也是,就離開光嶽樓前往聊城本地最大的酒樓——蛤蟆樓。這是一個很好玩的名字,據說是主店是在蛤蟆的叫喚中開業的。這家店生意火爆,顧客盈門,幸好朱由校派人提前花高價預定了雅間,他們纔有位置坐。

蛤蟆樓的特色大菜是糖醋魚和清蒸白魚。糖醋魚,是在糖酥魚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糖酥魚是魯西的傳統大件菜,基本做法是,打花刀,掛酥糊,熱油炸,醬瓜蒜末烹糖汁燒。聊城和臨清不一樣,在臨清做生意的大多是徽商,在聊城乾買賣的大多是從山西來的晉商。山西人嗜酸,不管什麼菜都要帶點酸頭。

蛤蟆樓為了迎合山西晉商的口味,就在做糖酥魚熬糖汁時加點醋。菜一上桌,濃香四溢,令人未食生津,不僅山西行商願意吃,本地人也羨慕不止。後來做法幾經改進,糖醋魚成了蛤蟆樓首屈一指的大菜。其特點是色澤金黃,刀口泛花如層層金浪,尾巴翹1起,呈欲躍之勢,香酥酸甜,鹹在其中。

清蒸白魚做法細緻,吃法講究,也是當地的一道名菜。把整好的鮮魚,兩麵每隔四分劃一刀口,深度至脊背,每個刀口夾入蔥薑片,入籠蒸熟取出,輕輕揀去蔥薑,上桌時配以蔥段、薑末、甜醬、醬油、醋、香油、蒜泥、椒鹽八味小碟即可。

朱由校身為天子,大內禦廚竭力烹飪美食為皇上服務。但是一直待在大內,朱由校也是不可能領會到各地的特色風味。除了吃魚以外,皇帝還品嚐了蛤蟆樓的灌湯包。灌湯包熟後表麵光滑柔軟,不滲湯,皮薄餡鮮,原汁原味,湯汁入口,醇香四溢,香而不膩。

皇上吃完主菜後,開始吃東昌府的傳統甜菜——空心琉璃丸子。成型的空心琉璃丸子,宛如一顆顆鑲金裹玉的大珍珠,金黃透明,閃閃發光,玲瓏圓潤。吃起來酥脆香甜,不但可保口福,還能給人以美好的藝術享受。

蛤蟆樓隻提供餐飲服務,不能在這裡住宿。吃得肚子裡再也裝不下食物的朱由校慢慢前往離者不遠處的客棧,睡了一個好覺,準備明天的微服私訪。

在聊城東關運河西岸,有一座宋代建造的鐵塔。鐵塔基座周圍方石上上刻有各種花飾,刻有人物與龍鳳,東南與西南兩麵各刻有一名赤膊腆腹的大力士,南麵有浮雕石龍,北麵有浮雕石鳳,左右各有一名樂舞人物,東西兩麵各有兩名樂舞人物。邊緣上雕有鳥獸,最下層為琴腿式石座。朱由校繞了一圈覺得冇有什麼意思,就離開去考察當地的商業情況。

聊城為南北客商雲集之地,運河兩岸會館林立,其中最大的是山陝會館,是商賈聚會、交遊與遊戲之場所。朱由校以做生意為名到裡麵逛了一番,這個會所南北長十三丈,東西長二十三丈。

整個建築包括山門、戲樓、左右二門、鐘鼓二樓、正殿、北殿、南殿、南北看樓、南北碑亭和後殿春秋閣等建築物共一百一十多間。建築佈局緊湊,富麗堂皇,左右對稱,連接得體。其單體雕梁畫棟,精工細作可與紫禁城西苑的建築相比美。朱由校被晉商的財大氣粗小小的驚訝了一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