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易思卡小說
  2. 大明由我而校
  3. 第0050章 重組新軍
樂港船長 作品

第0050章 重組新軍

    

-

[]

天啟元年,正月二十五日。在皇極殿,舉行皇帝加元服儀。

所謂“皇帝加元服儀”就是天子的冠禮。朱由校事先去奉先殿祭告,然後身穿空頂幘、雙童髻、絳紗袍,乘坐禦輦到皇極殿接受百官的行禮。

由內閣首輔孫承宗扮演“太師”的角色,為朱由校主持冠禮。孫承宗祝賀曰:“正月吉日,始加元服。壽考維祺,以介景福。”

加冠、加簪纓後,朱由校起身穿袞服。孫承宗在禦前北麵站立,手裡捧著一杯酒,祝賀曰:“甘醴惟厚,嘉祭令芳。承天之休,壽考不忘。”

說完,孫承宗跪著把酒交給太監,太監跪著接酒隨後捧著進獻給皇上。朱由校接過酒來,祭了少許,小小地飲了一口酒以後,把空酒杯交給太監。

太監接酒盞下階,交給孫承宗。孫承宗接酒盞交給光祿卿,光祿卿接了酒盞退下。“太師”孫承宗抽出笏板,由內讚官引導到丹墀,跟文武大臣站在一起。朝廷大臣們向皇帝行四拜禮,山呼萬歲。

禮儀結束,皇帝起身,錦衣衛揮鞭肅靜。朱由校回後宮,音樂停止,百官退出。這一天也是皇帝春節休假的最後一天,明日一切恢複正常。

【真是累啊,皇帝的法定假日也是公事不斷,冇有消停的時候。】

天啟元年,正月二十六日。皇帝到皇極門臨朝親政。

朱由校下旨調撥了一百萬兩白銀為先皇朱常洛修建陵寢。這筆錢是朱常洛臨死前幾天劃定的,穿越者也不好做改動。陵寢取名叫慶陵,位置在天壽山的南麓。

下朝以後,皇帝急忙出北京城,來到京營舉辦並參加全軍大比武。

是的,皇帝要親自示範長跑標準,他身著盔甲,腰配鋼刀,揹著火槍。總體上大概負重四十斤,要跑完長度十裡的越野。

朱由校跑完十裡地負重越野後,退到演武場看台上休息。旁邊侍候的魏進忠魏公公給皇上捏腰捶腿,端茶送水。內閣首輔孫承宗在調度軍隊隊列,進行下一輪的長跑測試。

皇帝這樣做完全是為了效仿後世的軍隊的負重越野長跑。長跑可以鍛鍊人的意誌力和耐力,朱由校希望能培養出一隻有戰鬥力能打苦戰的部隊。十裡地的負重長跑,朱由校的要求是兩刻鐘,也就是在三十分鐘之內跑完。

朱由校把計時工具都帶到武教場來測時。開始跑的時候,他封閉了巨闕閘,這使得他力量倍增,肺部吸氧和血液送氧的速度加快,隻用了不到二十分鐘就跑完了全程。在後世的部隊,這也可以算是拔尖的水平了。

這次長跑比賽也可以說是給士卒分層次的比賽,隻要是能跑進兩刻鐘的士卒,今晚可以享受兩葷兩素的大餐,鹹菜乾糧無限量供應。跑不進兩刻鐘的士卒在三刻鐘之內跑完,夥食照舊,還是一葷一素,鹹菜乾糧分量加倍。

如果三刻鐘都冇有跑完的話,這些士卒就要做好退役的準備了。皇帝會給他們發一筆遣散費,從軍屯裡分出一些土地給他們耕種,名義上還是軍戶,但是實際上就等同於老百姓了。

皇帝這樣做的目的就是裁掉軍隊裡的老弱病殘,戰爭的勝負並不在於人數的多寡。兵不貴多而在精,朱由校是知道這個道理的。

起初,皇帝剛登基的時候,京軍不到九萬人。底層士卒年齡在四十歲以上的人裁掉,有特殊技能的例外。比如說餵馬喂得好,射箭射的好,識文斷字的老卒可以讓他們當教官教知識。再就是裁掉一部分身體有疾病或者殘疾的士卒,這麼一裁員京軍三大營就隻剩下六萬多人。根據這個長跑比賽的結果,最終留在軍營的可以打仗的士兵隻有四萬五千餘人。

孫承宗現在的任務是管理京軍的訓練和軍資供應,軍伍訓練已經進入正軌,皇帝還要招募兩萬年輕的新兵來補充京軍,那個時候他會更加忙碌。孫首輔熟讀戚繼光戚將軍所寫的《紀效新書》和《練兵實紀》,對於現在軍隊的訓練他投入了很多自己的想法。

其一是要搞好組織編製,明確責任關係。冇有編製的士兵就是烏合之眾,烏合之眾是不能打仗的。營將管把總,把總管哨官,哨官管哨長,哨長管隊長,隊長管士兵。

從積極方麵講,就是說各級都可以選擇他們平素熟悉的認為能夠擔當這種責任的下屬;從消極的方麵講,被選擇的下屬一旦作戰時畏縮、退逃,平時惹事生非,挑選的人也要承擔一分責任。這就使得軍隊上上下下緊密聯接在一起,有利於步伐統一,共同對敵。

戚繼光在南方抗倭時組建戚家軍以十二人為一隊,四隊為一哨,四哨為一官,四官為一總,四總為一營,基本上是四進製。戚繼光這種軍隊編製和明軍的傳統編製是不一致的。第一,明軍的傳統編製冇有和戰鬥隊形結合起來;第二,明軍的傳統編製基本是五或十進製,如十個小旗為一個百戶所,十個百戶所為一個千戶所,五個千戶所為一衛。相比之下,孫承宗更喜歡戚繼光的軍隊編製,各級聯絡更緊密,指揮更加靈活。

其二是準備好的武器。軍隊編成了,冇有武器依然不能打仗,因此必須給每個士兵配備武器。在配備武器時,孫承宗認為應該講究人和武器的完美結合。就是讓不同年齡、不同體格和不同素質的士兵使用不同的兵器。這樣既能充分發揮士兵的長處,又能充分發揮武器的威力。比如說年力老大的士兵使用大盾,年少便捷手足未硬的士兵使用藤牌。

其三是練號令。選好了兵,編成了隊伍,配備了武器,軍隊已經組成,但還不能打仗,因為冇有經過訓練。

明太祖洪武皇帝朱元璋就講過:“刃不素持,必致血指,舟不素操,必致傾覆,弓馬不素習而欲戰者,未有不敗者。”

訓練首先是練號令。指揮軍隊靠的是旌旗金鼓,所謂“夜戰多火鼓,晝戰多旌旗”。擂鼓要進,鳴金要止;旗指東則東,指西則西;有令則進,有禁則止。隻有這樣,全軍步伐一致,萬眾一心,共同對敵,才能奪取戰爭勝利。不然,幾千、幾萬軍隊毫無秩序,亂成一團,必定吃敗仗。

現在陛下為了讓士卒們學習文化知識,招募了大量的秀才學生到軍營裡教士兵們讀書寫字,正好就把旌旗金鼓號令的具體條款,刊印發給士兵研讀並背誦。

軍營還要定期考覈士卒號令是否記熟。如果一條記不下來,就要罰打一板。記熟號令還不夠,號令還要保證絕對執行。如擂鼓該進,就是前麵有水有火,若擂鼓不住,便往水裡火裡也要前去。如鳴金該退,就是前麵有金山銀山,若鳴金不止,也要依令退回。違反號令的話,如果冇誤事,就執行杖打;如果誤了大事,就隻能軍法從事。

其四是練習技藝。武藝包括使用火器的技術和使用領兵器的武藝,總之是殺敵的本事。士兵不會武藝,就強迫他們上戰場,那就是讓敵人屠戮他們。

孫承宗認為首先要向士兵講明,練武藝是和他們切身利益甚至生死密切相關的,從思想上激發士兵練武的熱情。還有就是要讓將領或者教官耐心的事無钜細的把武藝傳授給士卒。

士兵學會武藝以後,還要接受考覈賞罰。技藝練得如何,要定期考覈。考覈要考對敵的真本事。火器要設立靶子,冷兵器要對打。製定嚴格的標準,分上、中、下三等。武藝冇有精進的士卒,第一次可以免責,第二次就要受罰,總是原地不動的士卒就要被裁掉。

不僅對被考覈的士兵進行賞罰,就是士兵所在各級單位的各級軍官,也要根據所屬士兵考覈成績的好壞而受賞或受罰。其所屬部伍考覈總成績被評為中下等以上的受賞,被評為中下等以下的受罰。在這種嚴格的賞罰製度下,技藝練得好壞和上上下下每個人的切身利益都掛上鉤,不僅士兵要不斷提高自己的技藝,軍官也要十分關心自己士兵技藝的提高。

其五是練習陣法。在陣法方麵,孫承宗瞭解的不如當年戚繼光的高徒沈有容。沈有容將全權訓練京營陣法。

最後是練膽。士兵選好,編組成軍,又進行了號令、武藝、營陣的訓練,是不是就可以打仗了呢?應該說是可以打仗了,但勝負就很難說了,因為還有一個關鍵的問題就是士氣。

一仗是勝還是敗,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士氣。士氣時高時低,不會始終高漲。要始終保持高昂的士氣,將領就要治氣。

孫承宗認為士氣是來自於士兵的內心。練士兵的心氣,總的來說,最重要的是選拔能自身做出表率的將領。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將領自身做好了,對士兵就是一種無聲的教育和感化,士兵就會跟著學。

相反,上梁不正下梁歪。如果將領冇有為國為民的獻身和勇敢精神,儘管你講得頭頭是道,士兵也不會相信,不但不信,而且還會產生反感,根本達不到教育的目的。

這些練兵理論是與皇帝交流後得出的,他們都相信一定能把京營訓練成一支鐵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