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易思卡小說
  2. 大明由我而校
  3. 第0199章 傳教辯經
樂港船長 作品

第0199章 傳教辯經

    

-

[]

傳教士湯若望與皇帝講述了小半個時辰的天體運動。穿越者前世在義務教育中學過這門課程,這次算是瞭解十七世紀科學家對地球運行的思考。

但這個德意誌人並不隻想跟皇帝聊科學,他是個傳教士,他給自己的使命是把基督教帶到中國來。

“尊貴的皇帝陛下,我有一幅油畫想請陛下一觀。”湯若望謙卑地問道。

“又有新鮮玩意兒,拿出來給朕瞧瞧。”

隨後,兩個太監舉著一張油畫,走到皇帝的近前展示,朱由校瞪大眼睛仔細地端詳這幅畫。穿越者在前世見過,這是耶穌的油畫像。

畫中的那個耶穌,長得高鼻梁,大耳朵,鬚髮蓬鬆,容貌清臒,頭頂上有一輪“聖光”。他左手捧著渾天圖,右手雄辯地向前方伸出,嘴巴微微張開,彷彿在熱烈地講述著什麼偉大的真知灼見。

大多數明朝人第一次看見耶穌的肖像,使他們驚異的,往往不是這位西方救世主那種咄咄逼人的姿態,而是西洋繪畫的準確和逼真。

這當兒,湯若望已經在一旁熱心地布起道來。他從亞當和夏娃如何偷吃了伊甸園的禁果,由此繁衍出了有罪的人類說起,一直說到耶穌降生,佈道救人,如何被釘死在十字架上,死後三日又如何複活昇天等等。說得繪聲繪色,煞有介事。穿越者聽煩了,發言打斷了他:

“貴邦之製作,可謂巧奪天工,貴邦之油畫,可謂栩栩如生。真是令朕耳目全新!隻不知如此奇技,你們是如何琢磨出來的。”皇帝從傳教士口中想瞭解他們此時的教學方式。

“回陛下,這啟迪我們以無窮智慧者,並非血肉之軀的凡夫俗子,乃係慈悲萬能的上帝!是上帝教導我們一切,還諭示我們不應將此智慧據為私有,要傳授給居處於世界之上、哪怕最遙遠地域的人民!”湯若望虔誠地說道。

“那麼,朕問你,你遠涉重洋,長驅萬裡,來遊中國,其意也在此嗎?”

“正是。皆因我輩俱係天生之罪人,我們的靈魂都沾滿邪惡與不潔。惟有慈悲萬能之上帝能夠拯救我們!”

聽了這話,穿越者一陣的犯噁心,跟這種狂熱的信徒辯論,是很浪費時間的。不過,朱由校也欽佩他的信仰堅定不變,敢於穿越大洋,來到東方為白人殖民主義的全球化做馬前卒。

看見皇帝猶豫的表情,湯若望繼續請求道:“陛下,請允許我們在大明傳教。”

朱由校想和歐洲的這些傳教士合作,共同研究科學的發展。但讓基督教在大明風行,朱由校還真是不敢。

統治者受匪人矇蔽,倚若臂膀,視為心腹,這種情況曆史上固然有,但並不太多。多數的情況是他也看得出這個人很成問題,但要利用他的能力,盲目自信,在自己控製下使用他,不怕他出什麼花樣。

另一種情況是,明知其人心術不端,但形勢格局,已形成一種非讓他在台上不可的既成事實,統治者即使心中反感,也冇有把他攆下去的自由。

以上兩種情況雖有主被動之分,但聽任壞人當道,為他本人及其政權造成損失,其結果則相同。

這種複雜高深的用人哲學,很多君主要在他失國、失去了用人的自由選擇權以後纔有體會。在他們在位期間,也是糊裡糊塗地把匪人放到重要的位置上。這說明瞭另一條政治原則,叫做“當局者迷”。

今天,朱由校遇到的情況也如是一樣,讓基督教進來可能會導致嚴重的後果。皇帝想利用傳教士溝通東西方的科學交流,就也會麵對他們宗教勢力的滲透。朱由校真的有這個自信,不致玩火**嗎?

皇帝對湯若望的請求嚴肅地表達了拒絕,不允許他們公開向大明百姓傳教。

但湯若望不是個輕易認輸的人,他知道皇帝擔心基督教會影響到他的統治地位,他開始拿佛教說事,根據他這幾年在大明的遊曆,痛批佛教的不好,以此來對比論證基督教的無害。

湯若望確實說了很多實情:寺觀僧侶動至千百,求財索食,沿街塞路;張掛天神佛像,擅言禍福;以蓋寺觀為名,務圖肥己;飲食酒肉,夜宿娼妓,無所不為。

朱由校也不喜歡佛教,就比如說“般若波羅蜜”這句梵語,它的‘般若’意思是智慧,‘波羅蜜’意思是到彼岸。一般前麵還有兩個字,曰:‘金剛’,意思是堅利。這句話總意為堅忍不拔,用智慧到達彼岸。

在佛家解釋中,‘此岸’是眾生靈作孽受苦、生死輪迴之地,‘彼岸’是清淨安樂之地。

這都完全是虛無縹緲的東西,清淨安樂之地又是什麼樣子?要穿衣吃飯嗎?要住宿遊玩嗎?如果要穿衣吃飯,誰去種地?在安樂之處種地難道不辛苦勞作?是不是種地之人又回到此岸?

朝廷裡的正統儒家弟子認為儒家與佛、釋二家最根本不同之處是經世的社會責任。儒家治國平天下的社會責任誰能否認?小德川流,仁義禮智教百姓,猶如川流之水滋潤著天下萬物;大德敦化,是由經過係統教育、嚴格篩選的社會精英,來治國平天下。小德川流、大德敦化,則國家興!哪裡又是什麼三教合一?

皇帝不喜歡佛教,但架不住一堆上香拜佛的老百姓真信這些東西。朱由校不可能把寺院關閉,把僧人全都趕去勞動的!而基督教則不同,從風格上冇有佛教溫和,曆史上製造了許多流血的衝突。

饒是湯若望把佛教的缺點說儘,基督教的優點說全,朱由校的態度是堅決的,不允許他們公開傳教。但是允許他們居住在教堂,和大明數理院進行學術交流。

離開紫禁城的湯若望回到了數理院繼續工作,他並冇有放棄說服皇帝。他打算先用先進的科學知識征服大明人,和儒家士大夫合作,以耶穌合儒、補儒、益儒,直至超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