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易思卡小說
  2. 大明由我而校
  3. 第0115章 趕考書生
樂港船長 作品

第0115章 趕考書生

    

-

[]

朱由校對來參加科舉考試的士子非常重視,他生怕錯過那些有才華、有愛國心,能助他創造輝煌曆史的人才。皇帝對現有的科舉製度並不滿意,可他目前還冇有找到更有效的方式來選拔官僚,因此也隻能在確保公平公正公開的原則,繼續沿用老辦法。

在與重臣商討完科舉相關事宜後,朱由校帶著他的護衛們喬裝打扮去體察民情。在錦衣衛王陽武的陪同下,皇帝北京城牆和市容的修繕情況。工程進行的非常順利,民夫一個個熱火朝天的乾活拿賞錢,天子很滿意。

現在是春夏之交,正是萬物生長,桃紅柳綠的時候。在視察完京城以後,皇帝到郊外去踏青賞景散心。朱由校騎著專門為天子挑選預備的駿馬,牽上緩繩一抖,輕加一鞭。那馬匹總在大內養著,此時見了廣闊的天地,真是如魚得水,就地撒歡兒兜了個圈子,長嘶一聲狂奔而去。

皇帝騎馬飛奔時,遇見了一位正在打獵的中年人,此人張弓射箭,射死了一頭鹿。護衛王陽武見狀不好,雙腿一夾腿肚,風馳電掣般追上去護駕,他緊張地對皇帝說道:“陛下,小心此人是刺客!”

天子隻是微微一笑,講道:“不必慌張!”說完,皇帝大膽地上前與這位衣著樸素、騎射過人的獵手聊天。一聊才知道,這位中年人叫汪喬年,他今年三十六歲,是赴京趕考的士子。

“汪兄,你為何不到北京城裡去居住啊?現在科舉延誤,當今天子不是給趕考的書生都發了一筆錢作為住店的費用。京城的客棧不比這荒郊野外好多了!”

“蒲公子,京城的客棧房錢太高了,我想把陛下的賞賜留作盤纏,日後再用。再說荒郊野外也冇什麼不好,又清靜又有野味可以獵獲。”朱由校微服私訪時一直自稱蒲淳。汪喬年跟朱由校講完就指了指他自己搭的帳篷。

一邊聊天,汪喬年一邊把剛捕獲的野鹿放血剝皮切肉,準備架火燒烤食用,他的手腳很麻利,不一會兒,鹿肉的香味就飄散開來。朱由校吩咐手下去附近的集市買了一罈酒和一些小菜、乾糧。朱由校和汪喬年圍著篝火喝酒吃肉。

幾碗酒喝進肚子裡,汪喬年與眼前這位剛剛相識的黃公子熱切的交談起來。汪喬年談到當前的天下大勢,他認為當前百姓生活艱難,他認為如果朝廷再不改弦易轍,窮百姓為饑寒所迫,會鋌而走險去造反。

如今世界,好比遍地堆著乾柴,隻要有一人放火,馬上處處皆燃,不易撲滅。汪喬年隻是書生,卻勤奮練武,原因也在於此,為的就是能在大亂之中平亂自保。

“北方確實是貧苦,戰火也不停息。但南方尚有可為,尤其是富裕的江南,隻要經營得當,就可源源不斷的支援北方。”朱由校講出他的意見。

“蒲公子,我汪喬年是浙江嚴州府遂安縣人,也曾在江南求學。以我所見,江南是一座大廈,外觀仍是金碧輝煌,而根基梁柱已朽,冇有意外變故也不會支援多少年;倘遇一場狂風暴雨,必回頃刻倒塌,不可收拾。”

“江南情形如此可怕麼?難道一班士大夫都不為國事憂心嗎?”朱由校追問道。

“士大夫仍是往年習氣,到處結社,互相標榜,追名逐利。南京秦淮河一帶仍是花天酒地,聽歌狎妓。能夠關心大局,以國事為唸的人,千不抽一。那班自命風雅的小名士,到處招搖,日夜夢想的不過是‘坐乘轎,改個號,刻部稿,娶個小’。”

朱由校與汪喬年深談很久,回到紫禁城時已經是晚上了。

這幾天,公車會試的孝廉們水州陸車絡繹不絕,薈萃京華。各式轎馬、車船充塞街衙,京裡京外寺院館堂、酒樓茶肆都成了文人寄宿會友之地。

在京城正陽門內的棋盤街,有一對入京趕考的兄弟正在體會京師的繁華熱鬨。他們走到離大明門不遠的地方站住,憑著白石欄杆偷眼向大明門裡張望。大明門朱門洞開,禁衛森嚴。門內是東西千步廊,望不到儘頭。

年長的哥哥對弟弟說:“千步廊北頭是金水橋,過了金水橋就是承天門,再往裡是端門、午門。聽說承天門兩旁有解學士寫的對聯:‘日月光天德,山河壯帝居’,那午門內就是九重宸居!”弟弟冇敢作聲,但心中有無限的憧憬。

這對兄弟是江西人,哥哥叫宋應升,弟弟叫宋應星。萬曆四十三年宋應星與兄應升赴省城南昌參加乙卯科鄉試。在一萬多名考生中,二十九歲的宋應星考取全省第三名舉人,其兄名列第六。奉新諸生中隻有他們兄弟中舉,故稱“奉新二宋”。然而在之後的會試中,兄弟倆卻名落孫山。他們今年再來參加科舉,以求高中進士。

和隻鑽研經史子集的哥哥宋應升不一樣,宋應星更喜歡鑽研種地、工匠之類的雜學。

宋應星的家鄉宋村是典型的江南稻穀之鄉,潦水流經附近,如前所述,這條河過去亦稱雅溪,清澈透底的河水從這裡向東北方向彙至鄱陽湖再入長江。村的周圍是一片片整齊蔥綠的水田和茂密的竹林。

奉新因為產竹,當地農民就地取材造紙,因而宋應星故鄉周圍還有一些紙坊,這裡還有酒坊和榨油廠。從小就聰明伶俐的宋應星很喜歡觀察生活,少年時期的他是個愛動的孩子,喜歡遊曆,經常與夥伴們登山遠足。也許正是這樣的人生經曆讓他寫出了中國十七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天工開物》,宋應星也因此成為了名留青史的科學家。

不過現在已經三十五歲的宋應星還未創作《天工開物》,他的目標如同這個時代的大部分學子一樣,就是參加科舉謀求功名,以求進入仕途。他相信他的未來是光明而有希望的。

和宋氏兄弟一樣,許許多多的士子來參加科舉。有的舉子和汪喬年一樣想省錢,比如說從南直隸常州府宜興縣來的年輕士子盧象升就住在京城的龍樹寺裡。

龍樹寺在京師眾多古刹中並無多高的地位。它一無年代久遠或用材名貴的佛身寶像,二未藏有唐代寫經或宋代木槧佛經,三缺天竺西域傳來的貝葉經文。但是龍樹寺內有一片牡丹園,引得不少民眾來觀賞遊玩。

住在龍樹寺的士子不止盧象升,有一個四十多歲的舉人叫錢敬忠,除了他們二人之外還有五六個趕考書生。

錢敬忠的父親錢若庚曾蒙冤在獄三十多年,多虧了天啟皇帝整理舊案,纔給他們家一個團圓。現在的錢敬忠就是打算考取進士一心報效萬歲爺。

舉人們跟龍樹寺的方丈一起觀賞牡丹。現在正是牡丹盛開的時候,但見姚黃魏紫,爭奇鬥豔,果然大飽眼福。寺院清幽,方丈待住客房的士子很是殷勤熱情。

方丈吩咐小沙彌給客人們擺上棗糕、餑餑等糕點,又給兩人各衝了一碗茉莉花茶。方丈笑眯眯地說:“各位舉人老爺請嘗一嘗龍樹寺的糕點,看看它與市麵上賣的有些不同冇有。”

愛吃零食的錢敬忠忙拿了一小塊棗糕來吃。他邊嚼邊說:“是不錯,比彆的棗糕香些。”

方丈十分滿意地說:“這位舉人真有品味。龍樹寺的糕點與眾不同,每種糕點裡都摻有牡丹花瓣粉。”

大家聽到這句話後都來了興趣,遂一齊凝神望著方丈。方丈興致高漲,不無自得地說:“每年四月間,龍樹寺的牡丹相繼開放。紅的,黃的,白的,紫的,光彩閃亮,就像佛祖把身邊的祥雲送給了我們。但過不了多久,花瓣就一片片地枯萎掉落,大家都很惋惜,眼看著這些美麗無比的花瓣化為泥土而無法挽救。”

在此處,方丈頓了一下,賣了個關子,繼續說道:“上一代方丈是個最靈慧的高僧,他從丹皮入藥的常識中得到啟示。心想,丹皮既然可以做藥吃,那麼丹花也可以入膳。於是他號召眾僧把掉下來的牡丹花瓣拾起來,洗淨曬乾碾成粉末和進饃饃裡。果然,蒸出的饃饃芳香撲鼻,味道好極了。再把牡丹粉末加進其他糕點中試試,也一樣地又香又好吃。”

龍樹寺方丈這番富有文采和感情的話,激起舉人們的雅興,於是都拾起一塊棗糕或是餑餑、糖塊品嚐起來,果然清香芬芳,味道的確與平日吃的不大相同。又啜一口丹皮花茶,雖然剛入口時有一種淡淡的苦味,但喝下去後便覺得口腔裡回味無窮。大家都叫好。

盧象升笑著說:“龍樹寺有這麼好的東西,我們給你宣傳宣傳,你們也可以藉此賺點錢,為眾僧謀點福祉。”

方丈忙合十道謝:“阿彌陀佛,多謝舉人們抬舉,若蒙舉人們替敝寺說話,那真是敝寺的福分!”

不僅僅是龍樹寺方丈有借科舉營銷產品,有的商家藉此機會擴大名氣。有的酒樓舉辦書法比賽,比出三位贏家,可以免費在客棧住宿。不少士子來參與比賽秀自己的書法,免不免費倒是小事,最重要的是證明自己的才華高人一等。通過眾人的點評,有三位考生獲得了免費住宿的資格,他們分彆是倪元璐、王鐸和黃道周。他們的書法作品都留給了客棧掌櫃。

倪元璐的行草書用筆鋒棱四露中見蒼渾,並時雜有渴筆與濃墨相映成趣,結字奇側多變,人曾戲稱“刺菱翻筋鬥”,其棱峭生動之姿被刻畫得淋漓儘致。王鐸的草書縱逸,放而不流,縱橫鬱勃,骨氣深厚。黃道周以隸書鋪毫和方折行筆,點畫多取隸意;字雖長,但強調向右上橫勢盤繞,讓點畫變得綿而密,雖略帶習氣,但奇崛剛勁。

到了進入貢院的這一天,倪元璐、王鐸和黃道周正在客棧早起洗漱,隻聽竹簾一響,店掌櫃跨進屋裡,左手挎著四喜盒子,右手懷裡抱了鬥大一個罈子。他將盒子朝桌子上一放,把罈子慢慢放到桌下,就著勢給三位客人請了個安。他笑嘻嘻地打開盒子,屜上熱氣騰騰地放著一盤糕,一盤粽子,一海盤蒸得爛熟的甲魚,還有一枝筆、墨錠和一柄如意,齊齊整整地擺放著煞是好看。

店掌櫃把東西一樣一樣擺放在桌上,又揭開下屜,卻是一色六盤蒸菜。刹那間,屋子裡香氣四溢。他一邊整治一邊說:“這是小的一點孝敬意思,這叫做高中一甲,請三位公子賞光。我知道三位公子讀聖賢書,並不信這些個,不過圖個吉利也好啊!”

本來沉悶的備考空氣,經店家這麼一折騰,頓時有了活氣。倪元璐歪起身來趿上鞋,笑道:“謝謝店家,不管吉利不吉利,先得享享口福。黃兄、王兄,咱們一起坐下吃吧。”三人坐下大快朵頤吃早飯,然後結伴一起去貢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