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易思卡小說
  2. 大明由我而校
  3. 第0085章 圓月密謀
樂港船長 作品

第0085章 圓月密謀

    

-

[]

晉商八大家的範永鬥對朝廷劫他們的貨,很是耿耿於懷。當他手下的耳目打聽到下令京營騎兵出擊的人,正是當今的內閣首輔孫承宗,範永鬥對他恨得牙根癢癢,不僅冇有收斂,冇有悔改,反而決定通過自己盤踞在官場的力量,把孫承宗貶出朝堂。

在中秋月圓夜,汪文言被晉商主動邀請城裡的一處油鹽店商量此事。汪文言心裡大驚,他感歎晉商的膽子真是大得不得了,也對,現在這個世態,膽子不大怎麼賺錢。他小心翼翼地問道:“孫承宗可是皇帝眼前的紅人,他位高權重,既是首輔,又是帝師,什麼辦法能扳倒這樣一棵巨樹。”

“張居正原來也是身兼首輔與帝師之職,他的身後結局有多悲慘,天下人都清楚得很。孫承宗敢做第二個張居正嗎?我看隻要外界增大對他的非議,他就會扛不住壓力,主動離開首輔的位子,請辭告老還鄉。”身材矮胖,一臉忠厚的油鹽店掌櫃回答道。

“那我能問一句嗎,孫承宗退下來,你們晉商想支援誰做內閣首輔?”

“韓爌,韓閣老。”

“韓爌可不是東林黨人。”

“我知道韓爌不是東林黨人,不過他跟東林黨的關係很好。你所依附的葉向高也不是東林黨人,他隻是與東林黨合作而已。這樣吧,隻要韓爌當上內閣首輔,我們晉商就想方設法讓葉向高入閣,汪兄,你看如何?”

“你們真是煞費苦心啊,這個提議我可以接受,我會回去勸說黨人接受此事。”

“謝謝汪兄,那就一言為定。”

“一言為定。”說完,兩人分彆,汪文言回去跟葉向高彙報情況。

內閣大學士韓爌是山西蒲州人,他還依稀記得他二十六歲入京趕考那年,晉商商會為他們這些山西讀書人沿途準備的豐厚食宿。雖然不少儒學大師嘴裡還在唸叨著士農工商,商是末流,但是身居高位的大學士韓爌對晉商卻是頗有好感。畢竟同是山西老鄉,而且吃了人家的飯嘴軟,拿了人家錢手短。

京城裡的好地段多被重臣所占有,韓爌的府宅風格也是奢華貴氣。晉商在八月十五這一天也派人拜訪韓爌,來拜訪的人不同於與汪文言交涉的一股世俗氣的油鹽店掌櫃,他們派一個年輕道士敲開了韓爌的家門。

這位年輕道士,手持拂塵,背上插一把七星劍,十分飄逸清俊。韓府家的門房看道士的麵相,頂多二十出頭,秀眉細目,麵白如玉,隻是略帶著一股野氣,由不得心裡咯噔一下:“這道士如果換上女裝,也算得上是一代佳人了。隻是氣質粗豪些……”冇等門房胡思亂想,道士自我介紹道:

“我是山西來的道士,我姓靳,是範道長讓我來通知你家老爺有一樁好事。”

門房覺得這不是一般人,馬上通稟他家老爺韓爌。韓爌一聽說是山西範道長派他來的,馬上就讓下人將這位年輕的靳姓道士請進書房。韓大學士知道的山西範道長是一個代號,它代表著晉商魁首範永鬥。當時韓府家人正在賞月飲酒,韓爌讓他的夫人子女繼續過節,他自己單獨去書房等候來客。

書童在書房點亮一盞八角琉璃宮燈,就退出門外,留韓爌和道士兩人待在書房。在雪亮的燈光下,隻見年輕道士穿著一身青佈道袍,頭上戴著一襲儒雅可親的程子巾。他朝韓爌一揖,深沉一笑說:“韓先生,靳某冒昧來訪,還望海涵。”

“小道士,我們就不要兜圈子了,你說的山西範道長究竟是誰啊?”韓爌一擺手示意道士坐在椅子上和他聊,小道士端端正正地坐下,不敢靠在椅背上,恭恭敬敬地回話。

“當然是山西介休範家家主範永鬥,是他派我來送一份大禮給韓閣老。”

“笑話,老夫已經是內閣大學士,我已經很滿足於我的官位。老夫又不愛財,你們晉商能給我送什麼大禮。”韓大學士一聽就知道晉商是有求於人,他要看看有什麼好處,這渾水值不值得蹚。

小道士笑了笑,說道:“範掌櫃跟我說過,二十八年前他還是個少年,韓閣老當時進京趕考,範掌櫃與他的父親一同陪伴著這些山西的年輕學子進北京。他說那時的韓閣老年輕氣盛,初臨京城,看到錦衣玉食鮮衣怒馬的王公貴戚、文武百官,作為一個來自山西蒲州的青年士子,韓閣老不為自己的窮酸而氣短,而是為自己的滿腹經綸而自信。您無時不刻的言語中,都透露出自己的遠大政治抱負,就是要問鼎人臣之極。冇想到如今韓閣老卻放棄了當年的誌向。”

“你不要激我,你們晉商到底想乾什麼?”韓爌表麵上不動聲色,實際上已經是心潮澎湃、難以平靜了。

“我們希望韓閣老做大明朝廷的內閣首輔。您現在已經是大學士,離人臣之極隻差一步,隻要稍作努力,就能當上執掌大權。”

“小道士,你認為老夫有這種可能?”

“不是可能,隻要你願意,這首輔之位,猶如探囊取物。”道士口氣懇切不容置疑。

“你們晉商是不是過於樂觀了點,需知孫承宗是皇上第一寵臣。”韓爌已經被說動了,但他決定還是低調從事,探探對方的底細。

“這一點兒不假,但凡事都有變數。”

“什麼變數?”

“如今陛下在外微服私訪,孫承宗卻在京城廣招兵馬,甚至私啟邊釁,下令京營騎兵襲擊蒙古客商,攪動邊關不寧,他還強搶我大明商人的貨品。這不是居心叵測是什麼,說不定這就又是一個曹操!”

“可孫承宗整治京營,畢竟有功勞啊。”

“自古權臣,哪個冇有功勞!亂國之臣,非國賊而何!”

“你們打算怎麼做?”

“與我們晉商交好的有不少士大夫,他們會集體寫奏章彈劾孫承宗。除此之外,我們還聯絡了東林黨,他們也會全力支援韓大人當上內閣首輔。隻要韓大人當上首輔以後,能向皇帝勸諫拉葉向高入閣,東林黨人就會全力支援韓大人對朝政的管理。”

“內閣裡還有一個劉一燝呢,他和孫承宗的關係可是相當不錯。”

“劉一燝是一個生性淡泊的人,隻要東林黨內統一意見,他會屈服的。說實話,東林黨中真正受到皇帝提拔的隻有楊漣和左光鬥,他們中絕大多數人對皇帝和首輔可是充滿了意見啊。”

“好吧,我聽你們的。”至此,韓爌決定跟晉商融合在一起,他們討論了很多行動細節。

中秋節後,朱由校並不瞭解京城內的密謀,他帶著護衛重新出發,前往濟寧。

朱由校前往濟寧城路上,經過曲阜。本來皇帝想快馬加鞭的趕路,不想入城歇息。但當他看到路邊餓斃的難民與豪華壯麗的城市形成了巨大的反差,皇帝就打算順便進入曲阜城休息一下並瞭解當地的情況。

中國第一位文化偉人,是儒學的奠基人孔子。後人尊為“素王”、“聖人”,和堯、舜、文、武相提並論。

“素王”有王者之誌,卻無王者之福;有救世之心,卻無救世之力,生不逢時,坎坷多難。他意想不到在身後交上了好運,受千秋供奉,讓君主們拜倒在座下。他踏著極為穩健的步伐,一步一台階地向綿延無窮的後世走來,走進宮殿,走上社會,走到海外,身影越來越高大。

走到明朝大一統皇帝時代,孔聖人步入青雲。

明太祖朱元璋尊孔,不是為了孔子,是為了發揚儒教;發揚儒教,不是為了儒教,是為了他一統天下的一統秩序。

在儒道釋三教中,儒教是唯一的入世之教。它的入世,由於合乎國風民情,由於曆代王朝的提倡,由於千百年的滲透,已水銀瀉地般地滲透了整個世俗社會,滲入到國民血液之中。

《論語》孔聖人的語錄,老人家以樸素易懂的語調,教導人們要安分守己,要不偏不激,要施行仁愛,要循規蹈矩,要知書達理。千言萬語並一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如此之道、如此之理,各代皇帝聽了高興,天下臣民一體如此,何愁江山不穩,社稷不安。

洪武皇帝抓住孝字,抓出了頭緒,抓到了根本。一個孝字,凝聚著理國之道。一個孝字,理順了金字塔式的上下關係。一個孝字,讓龍椅靠住了泰山。

大明朝的各級文官出身儒門,自然要為儒門說話,要為儒門爭利益,他們在總1理萬機時,自覺或不自覺地將儒家觀念當成了執政法則。加上汗牛充棟的來自科舉的各層官員,更是把儒學發揚到每一寸國土。儒學,官僚的進身之學,立身之學。

正是儒學對封建王朝的重要性,造就了衍聖公一家的榮華富貴。不過孔家後人不知感恩戴德,和平時節隻知道為非作歹、欺壓百姓,到了戰爭年代,他們往往舉手投降,淪為異族的高等奴隸,他們的膝蓋之軟是人所共知、人神共憤,毫無氣節可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