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易思卡小說
  2. 大明由我而校
  3. 第0064章 太監改名
樂港船長 作品

第0064章 太監改名

    

-

[]

天啟元年,五月初五,朝堂內外一起過端午節。端午節又被稱為“女兒節”,是明朝三大節日之一。

北京民間從五月初一開始,至初五日結束,家家打扮小閨女,給她們戴上石榴花。出嫁女也各自要回孃家,這是稱作“女兒節”的原因。京城百姓在端午日午時前群入天壇,午後方出,名為“避毒”。

除了這種空間的躲避外,人們更多的是積極的防護,飲菖蒲酒,以艾插門,用雄黃塗耳鼻,名為“避蟲毒”;家家懸掛五雷符,小兒用五色線作成端午索,係在手腕上;男子戴艾葉,婦女頭上簪五毒靈符,五毒符是用紙畫製作的蜈蚣、蛇、蠍、虎、蟾等。

北京人吃粽子,冇有龍舟競渡但競相出遊玩耍,南耍金魚池,西耍高粱橋,東耍鬆林,北耍滿井。

大內宮廷中從五月初一起,一直到十三日止,宮眷、內臣穿五毒艾虎補子蟒衣,門兩旁安菖蒲、艾盆,門上懸掛吊屏,上麵畫天師或仙子、仙女執劍降五毒故事,一如年節時所用門神,一直懸掛一月,方撤去。

初五日午時,飲雄黃、菖蒲酒,吃粽子,吃加蒜過水麪。賞石榴花,佩艾葉,合各種藥物,並畫治病之符。皇帝聖駕親臨西苑,看龍舟競渡。

朱由校和他的嬪妃們登上一艘巨大的樓船觀看賽龍舟,宦官魏進忠一直忙上忙下端茶送水伺候皇帝後妃。宮中的賽龍舟的參賽人員都是太監,宦官的身體很少有特彆健壯的,舉辦這個活動隻是為了熱鬨而已。

太監把龍舟裝飾的花花綠綠的,在太液池的碧波中很顯眼,宮女負責敲鼓喊號,比賽完了最先抵達的太監收到了不少銀兩作獎勵,大家哈哈笑笑地慶祝端午節。

下午,皇帝帶著妃嬪去團城。一到金鼇玉蝀橋,左右大液池水波盪漾,蓮花盛開荷葉翠綠,一片夏初景象。一陣清風吹來,朱由校的頭腦猛然一爽。

朱由校帶著嬪妃從左邊的洞門磴道上了團城。團城上麵在明末隻有一座圓殿叫承光殿,是就元朝的儀天殿加以重修。承光殿前原有三株大鬆樹,是金朝栽植的,已經有幾百年了。萬曆末年將兩株枯死的連根挖去,鋪為平地。現在太監們就在剩下的一株古鬆下襬了桌子和皇帝、皇後的臨時禦座,旁邊還有替其他妃嬪擺的椅子。

其他妃嬪有冊封皇後張嫣同時冊封的範慧妃和任純妃,還有朱由校之前臨幸的那位宮女張織月,張織月現在已經被封為裕妃了。比妃子低好幾個級彆的是曾經侍奉過先帝的那八位美女,她們都是選侍,也都跟隨皇帝慶祝端午佳節遊覽美景。她們的過往身份,皇後和其他妃子是不知道的。

皇帝在團城上站起來,憑著女牆,向西南望去,金海中確是湖山如畫。北邊的蕉園,南邊的瀛台,丹桂盛開,古木參天。有許多假山奇石,亭台樓閣,離宮彆殿,曲檻迴廊,黃瓦紅牆,倒影人水,如真似幻。

這番美景的確讓人流連忘返,但朱由校的腦子裡卻滿是將士們鏖戰沙場的場麵,想到這裡,他動了騎馬的興致。魏進忠每天揣摩他的脾氣,惟恐有伺候不到的地方。今天天晴氣爽,他就猜到萬歲爺他可能會一時高興,馳馬消遣,所以把他較喜愛的四匹禦馬備好鞍子,牽在北海大門外的一株槐樹下伺候。朱由校憑著城垛向左邊的大槐樹下望一眼,輕聲說:“端午試馬,亦樂事也!”隨即麵帶十分稀有的微笑,走下團城。

朱由校在宮中騎的禦馬都是外表駿美,脾性溫馴。當日禦馬監的太監們按照這兩個條件替他從上千匹馬中仔細挑選,選出這四匹禦馬,每日也隻訓練它們如何跑得平穩,順從人意,既不訓練它們跳越障礙,也不訓練它們聽到炮聲和呐喊而鎮靜如常。

登基以後的這幾個月,朱由校學了不少新技能,比如說書法、射箭和騎馬。騎馬對朱由校來說,不同於其他的運動,朱由校可以通過封閉體閘來增強體能。騎馬要和馬有互動,體閘目前還派不上用場,他的騎術遠遠談不上熟練,離上戰場就差得更遠了。

皇帝踏著朱漆描金楠木馬杌,跳上禦馬,從太監手中接過玉柄馬鞭,沿著中南海和護城河之間的馳道南去,開始是緩轡徐行,隨後抽了一鞭,讓禦馬平穩地奔馳起來。跑了一個來回,在團城下勒住了馬。

嬪妃和太監宮女們一起違心地稱讚皇帝騎術高超。朱由校則是稱讚魏進忠辦事細心。

魏進忠公公最近做事深得帝心,餐飲服務大內衛生都搞得不錯,宮中的聲望逐步高升。劉時敏公公還在戴罪立功的階段,小心翼翼地伺候萬歲爺辦公。

騎完馬之後,皇帝帶著妃嬪們過石橋去太液池的中心——瀛台觀景。這兒三麵臨湖,島上種著高大的梧桐樹。朱由校同後妃們到了涵元殿吃茶休息,隨後命宮女們將棋盤擺在昭和殿前邊的澄淵亭上,要同裕妃下棋。

到了這天晚上,皇帝帶著他的後宮嬪妃在玉熙宮看戲。

明太祖朱元璋嚴格地規範了階級,貴族就是貴族,百姓就是百姓,看戲這種娛樂形式為皇家所私有。在他的人為因素下,有明一代將原本活躍於勾欄瓦肆的戲曲移植到貴族宮廷,開國之初乃至整個王朝前期宮廷壟斷了雜劇演出,民間戲劇得到空前的遏製。但到了中後期,隨著律令的寬鬆和城市經濟的發展,南戲在江南一代得到蓬勃發展,後傳至京城,進而入內廷。

在萬曆年間,以崑曲為主的南方戲曲成為京師和內廷戲曲演出的主流。南曲入宮不僅僅是神宗的個人使然,也是當時的社會風氣促成,北雜劇更多的承載了曆史道德教化,承應宴會禮儀這些官方的東西。或者是一些失意文人的牢騷之作,而藝術性和娛樂性這些戲劇最本真的東西嚴重退化。而南戲在民間的大肆流行,加之帝王的個人喜好,流行宮中乃是多方原因促成。

萬曆朝,明代宮廷戲曲在機構設置上發生了本質變化。戲曲不再由鐘鼓寺承應,神宗讓玉熙宮專門負責。玉熙宮也就成為了宦官伶人專門學習唱戲的場所。

魏進忠負責為皇帝、嬪妃們安排觀看的過錦戲。

這種戲每一處都很短,大概有一百多個劇目,雅俗皆備。雅的來自院本。俗戲取材於市井生活,扮演騙子如何行騙,嘲笑笨拙的婆娘、癡呆的丈夫,或扮演狡猾的商賈、無賴的潑皮。雅俗相較,俗戲節目較多,也較有趣。

宮中扮演這種俗戲,原有三種用意:第一是要龍子龍孫們看了戲知道一些民間的風俗人情和所謂“民間疾苦”,第二是寓諷諫於娛樂之中,第三是逗皇帝和後妃們快活一笑。因為有這三種目的,所以鐘鼓司的太監們和教坊的藝人們有時也將一些與現實政治有關的題材編成短劇。

這一天藝人們先演了兩出比較高雅的院本,然後演了一出《雙騙案》,引得嬪妃們哈哈大笑,皇帝也是麵帶微笑。

接著演了一出新編的小戲,憑空杜撰遼東明軍大捷,抓住了敵酋努爾哈赤,韃子兵全部被殲。這個戲是連夜編排成的,朱由校看後鼓掌不斷,立即命賞賜一百兩銀子。全體藝人跪下叩頭謝恩,齊呼萬歲。

穿越者是經曆過現代社會的娛樂轟炸的人,他對這些明代戲曲並不太感興趣,隻是看個新鮮。看完戲,皇帝還是在坤寧宮過的夜。

端午節過完,朱由校繼續扮演他一國之君的角色,謹慎地治理國家。司禮監秉筆太監劉時敏在皇帝身邊輔助文書工作的時候,突然向朱由校跪下,他請求道:

“陛下,奴才深知自己才華不足,以前冇有督促下屬修好先帝爺的陵墓,耽誤了皇帝的大事。奴纔想改掉自己的名字,以此來知恥。”

“那你要改叫什麼名字啊?”

“回陛下,奴纔要改名叫劉若愚。”

“大智若愚,劉公公還是自視甚高啊!行,朕準了。你以後就叫劉若愚吧。劉若愚,這些奏疏朕已經看完了,你去送到王安那裡封存吧。”

“是,陛下。”劉若愚高興地拿著檔案出去了,他剛走,魏進忠又進來拜見皇帝。

“陛下,奴才魏進忠有要事想請求皇上答應。”

“魏進忠,你有什麼事啊?”

“奴纔想改名字。”

“你要改名啊,改叫什麼?”朱由校有些納悶,今天什麼日子,兩個親信太監要改名。

“奴纔要改名叫魏忠賢。”

“為什麼要叫這個名字?”

“奴才以前就是給皇上做飯,所以進忠就可以了。現在皇上把清理京城下水道這麼大的事交給奴才,光進忠是不行了,奴才還要賢,還要德才兼備才能完成皇上的指示。奴纔想用這個名字來鞭策自己。”

“好吧,朕準了,你以後就叫魏忠賢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