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易思卡小說
  2. 大明由我而校
  3. 第0046章 正旦大朝
樂港船長 作品

第0046章 正旦大朝

    

-

[]

天啟元年,正月初一。皇帝在皇極殿舉行正旦大朝。

朱由校在五更起床,在乾清宮吃早飯。今日早膳吃餃子,有的餃子內包著一二枚銀錢,吃到這樣的餃子就表示得到吉兆,寓意新年大吉。早膳除了餃子,還有年糕和驢頭肉。在明朝,年糕是新年的時令佳品,有“年年高”的寓意。吃驢頭肉則帶有“嚼鬼”的含義。用完早膳後,朱由校開始準備正裝參加正旦大朝。

正旦的朝賀是禮節性的朝會,不是處理政務的朝會。

昨天是除夕,尚寶司在皇極殿設禦座,禦座東設寶案,丹墀南設香案。教坊司在殿內東西設中和韶樂隊,麵北。

元旦黎明,錦衣衛在丹陛、丹墀陳列鹵簿、儀仗,在殿內設明扇,在丹墀列五輅。鳴鞭四人,麵北左右站立。

教坊司在丹陛的東西擺列大樂,麵北。儀禮司在丹陛東設同文、王帛兩案。金吾衛在殿內及丹陛設護衛官,從丹墀至午門外陳列甲士;錦衣衛從丹陛至皇極門外陳列將軍,在皇極門外陳列旗幟,皆東西兩列。

典牧所在文樓、武樓南陳列仗馬犀象,麵朝東西。司晨郎報時位於內道之東近北。糾儀禦史二人,位於丹墀之北;傳製、宣表等官,位於殿內,俱麵東西。

一鼓時刻,文武百官穿戴朝會禮服,在午門外列班等候;二鼓時刻,分由左、右掖門進入,到丹墀東西,麵北站立;三鼓時刻,執事官到中極殿,皇帝穿戴袞冕升座。

儀禮司奏執事官行五拜禮,禮畢,奏請皇帝升殿。朱由校起身而行,中和樂隨之而起。尚寶司捧禦寶前行,導駕官在前引導,扇開簾捲,朱由校到皇極殿升禦座,尚寶司官將禦寶置於寶案,中和樂止。

此時,鳴鞭、報時,對讚唱排班;班列整齊之後,讚禮官長聲高呼鞠躬,大樂隨之奏響;再宣佈行四拜禮,禮畢直身,大樂聲止。典儀長生高呼呈進賀表目,樂聲伴和。給事二人到同文案前,導引序班舉案由東門入,放於殿中,樂聲停止。

內讚官長生高呼宣讀表目,宣表目官跪地宣讀,宣讀完畢,曲身低頭起立。內讚官長聲高呼宣讀表文,展表官取表,宣表官至簾前,外讚官長聲高呼宣表,眾官皆跪。

宣表完畢,內外皆長呼宣表完畢,曲身低頭起身。序班舉表案於殿東,外讚官高聲長呼致詞,眾官皆跪。

代致詞官跪於丹陛中,致詞說:“具官臣某,茲遇正旦,三陽開泰,萬物鹹新。”致詞完畢,外讚官高聲長呼致詞完畢,眾官皆曲身低頭,然後起身;奏樂聲起,行四拜禮,起身站立,樂聲停止。

此時,傳製官跪奏傳製,由東門出,到丹陛,麵東站立,稱有製。讚禮官高聲稱呼有製,眾官皆跪,然後宣製,製雲:“履端之慶,與卿等同之。”

讚禮官高聲傳呼傳製完畢,曲身低頭、起身站立,樂聲停止。然後引導將笏板插入腰間,三鞠躬,舞蹈。百官拱手加額,高呼萬歲,萬歲,萬萬歲!凡呼萬歲,樂工、軍校齊聲應和。繼而取出笏板,曲身低頭,再直身站立,樂聲隨之而起,行四拜禮,樂聲停止。

儀禮司奏禮畢,中和樂聲起。鳴鞭,皇帝起身而行,尚寶官捧禦寶,導駕官在前引導到中極殿。中和樂聲止。百官依次而出。

朱由校在中極殿裡休息,他現在終於能理解萬曆皇帝為什麼不參加典禮了,因為確實是太辛苦了,一點都冇有過節的樂趣。一次正旦大朝要兩個多時辰才能結束,皇上必須在皇極殿正中的須彌寶座上一動不動地正襟危坐。不光皇帝覺得辛苦,一些老臣也都是覺得有點招架不住。

皇帝在中極殿裡休息了一會兒,正午時分移駕到乾清宮參加宗親宴。參加宗親宴用午膳的隻有朱由校和他的弟弟妹妹們。乾清宮擺著筵宴,正中是皇帝陛下,坐在左邊的是朱由檢,坐在右邊的是皇五女朱徽妍、皇六女朱徽婧和皇八女朱徽媞。各人麵前的筵席鋪得十分精緻,說是極儘華麗也不過分。

琥珀杯、玻璃盞,金箱翠點;黃金盤、白玉碗,錦嵌花纏。天南海北的珍饈美味齊聚在皇帝的宴會上,朱由校和弟弟妹妹的午膳在一片歡聲笑語中度過。

下午,皇帝帶著弟弟妹妹去西苑滑冰,有那種特製的冰車,可以坐人。太液池被嚴寒的天氣凍得嚴嚴實實。

“魏進忠,你以前犯過錯,現在罰你拉著冰車載朱由檢在冰上跑兩圈。”

“老奴聽陛下吩咐。小王爺,您坐穩了,老奴要拉車了。”

隻見魏進忠拉著冰車奮力地奔跑,車上的乘客朱由檢興奮地大叫。皇妹們見狀也紛紛要求乘坐冰車,一時間寬闊的冰麵上熱鬨非凡。

宮中已經掛上門神秦叔寶和尉遲敬德的畫,至次年二月初三日撤下。乾清宮前設萬壽燈十六盞,其餘大小燈一百二十八盞,乾清門安燈五盞,日精、月華二門各安燈一盞,兩廊簷迴廊掛燈一百二十盞,欄板掛燈一百九十四盞,宮中甬道東西兩廊設五色羊角燈,至二月初三日撤燈。

玩完了滑冰,皇帝帶著這些血親去賞花燈,總之,這一天下來冇有個閒著的時候。

元旦這一天,不光是皇帝忙,文武官員和小老百姓也忙。當時有諺語曰:“老人回頭,不覺重添一歲;孩童拍手,喜得又遇新年。”可見過年期間老少歡娛情景。

在京城的大街上,伴隨著朝野上下,如擊浪轟雷般的迎新爆竹聲,是賣瓜子的解悶聲、賣江米白酒擊冰盞聲、賣合菜細粉聲,熱鬨非凡。人們獻椒盤,飫蒸糕,呷粉羹,出門迎喜。

清晨迎來新年後,明代北京人出去賀年、拜年。順序是先家內,後家外。早晨起來由這個家族的大家長率家人,拜天地、祖先,給上輩祝壽,然後互拜。並由三牲熟食祭祀,紙錢供於祖先牌位前。然後打扮出門給親戚朋友拜年。

頭上戴“鬨嚷嚷”,人們用烏金紙作飛蛾、蝴蝶、螞蚱之形狀,大如掌,小如錢,呼曰鬨嚷嚷。男女老幼各戴一枝於首中,富貴者有插滿頭的。

這是一種見麵拜年的形式,另一種拜年是望門投帖。一些朝官往來,講求形式,如東西長安街,朝官居住最多。至此者不問識與不識,望門投帖;又不下門,或不至其門,令人送門貼者。有的官員家裡冇有仆人收帖,新年時就在門上粘一個紅紙袋,寫上“接福”二字用來收帖。

正旦大朝以後,文武百官各回各家,各自走遏親友。親者登堂,疏者投帖。最熱鬨的莫過於內閣首輔孫承宗的家門前,道路人員往來交錯,真有車如流水馬如遊龍之盛。有人歡喜有人愁,孫承宗身為樞輔一人之下萬人之上,自然有大批的官員來恭維討好。而刑部尚書黃克纘就慘了,今年冇有一個官員來拜訪他或者是送帖子。

因為刑部今年殺人太多,殺氣太盛。官員們集體對黃克纘避而遠之。黃克纘自己不是那種積極結黨的官員,如此一來倒落得一個清淨。

舉國歡慶的同時,河南開封府祥符縣的張大戶一家卻覺得這個年很難過。

張大戶名叫張國紀,他中年喪偶,有一長女名叫張嫣。他的女兒張嫣從小時候就純潔嫻靜,笑不露齒。七歲的時候,茹苦耐勞,灑掃庭院,洗衣做飯,樣樣都會。冇事的時候,獨處一室,習做女紅,閱覽書史。到了十六歲,張嫣生得沉魚落雁之容,閉月羞花之貌,身材窈窕,異樣風流,峨眉風眼,杏臉桃腮。玉骨冰肌,揮雲而揭雪;花容月貌,傾國以傾城。蓮步輕移,恍如飛燕正舞;蘭室靜坐,疑是仙姬之居。又且書騖刺民,美豔非常,出落一個好女兒。

張國紀見女兒生得人物齊整,不肯配個平常之人,必要揀個讀書君子,方纔配媳。這是張國紀心中之意,因女兒年紀尚小,猶在嬌愛,決不肯早早許配與人。就是那媒人替一些大戶子弟說媒之時,亦曾五次三番說合,張國紀都冇有答應。

今天當地的縣令已經得知皇上要在全國選秀女充實後宮,他先把張國紀的女兒張嫣的名字報上去了,然後纔派衙役通知的張國紀。作為父親的張國紀聽說了以後,先是大怒,再是大憂。心裡百轉千回,不知道如何跟女兒講。

自古以來,後宮爭寵,常常鬨得烏煙瘴氣。皇上就那麼一個,可是在冊的皇後嬪妃少則幾十,多則上百,還有數以千計的宮娥綵女,一個個冰清玉潔,國色天香。這麼多的粉黛佳人,皇上哪裡照顧的過來?

於是,需要溫存、需要體貼的這些年輕女人們,便在那重門深禁之中,為了討得皇上的歡心與寵愛,不惜費儘心機,置對手於死地。這脂粉國的戰爭,其殘酷程度並不亞於大老爺們兒設計的戰陣。

紫禁城在歲月更替的春花秋月中,該有多少紅粉佳人,變成永不能瞑目的冤魂。彆的不說,就說嘉靖皇帝,一日躺在愛妃曹端妃的被窩裡,曹端妃身邊的宮婢楊全英闖進來,用一根絲帶勒住了他的脖子。虧得方皇後趕來救駕,才僥倖免於一死。嘉靖皇帝驚魂甫定,聽說方皇後已傳旨把楊全英連同曹端妃一塊殺了。嘉靖皇帝明知道這事與心愛的曹端妃冇有牽連,但方皇後自恃救駕之功,捎帶著除掉了自己的情敵,叫他有口難言。

嘉靖皇爺的這件事傳遍了大江南北,各地的戲院都把此事搬上舞台,同人小說也風靡一時,張國紀也就由此知道了宮廷的血雨腥風。

可是縣令已經把女兒的名字報給了朝廷,不去就是欺君之罪。懷著驚懼不安,張國紀把選秀的事告訴了女兒,女兒聽完沉默了很久。張嫣熟讀經史,很有主見。但是遇到這樣的大事,張嫣也隻能說:

“大事已定,女兒也隻能聽天命了。隻是可惜不能繼續孝敬爹爹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