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易思卡小說
  2. 大明由我而校
  3. 第0031章 山海重關
樂港船長 作品

第0031章 山海重關

    

-

[]

皇帝與徐光啟在京城選定一個地址作為數理院的辦公地點。然後又在京城外選擇一塊皇莊作為數理院的實驗田。

就這忙活著,一直到十月初七纔出京城,這期間有許多言官彈劾首輔,理由是他不勸阻皇帝在京好好待著,非要去山海關。實際上,就是指責皇帝。朱由校現在對言官亂政冇想到太好的辦法。

在明代,言官是給事中和禦史的合稱,其組織機構為六科和都察院。給事中又稱諫官,禦史也稱台官,所以明代言官又稱台諫官,或取六科給事中的科與十三道監察禦史的道,合稱科道官。

明代言官的組織規模與曆代相比也空前擴大。明代都察院設左、右都禦史,左、右副都禦史,左、右僉都禦史共八人,十三道監察禦史一百一十人,南京都察院長官和屬官三十三人,加上帶憲銜出巡的督撫,明代禦史人數在一百五十人以上,遠遠超過前代。

六科給事中製度由明代創設,其人員配備亦眾,定額為五十八人。這樣,在定製上明代言官總人數在二百人以上,成為曆史上人數最多、組織最完備的監察隊伍。

言官這樣一股強大的政治力量,如果真的一心為公倒也算是好事,可是現在卻變成了投機倒把禍國殃民的主力。這應該是當初創建政治製度的朱元璋不能料到的事。

朱由校決定把這些事放一放,先去山海關見熊廷弼。皇帝的出行有規定的龐大禮儀隊伍,朱由校覺得太繁瑣,儘量從簡,但是從簡也是麻煩事一堆,擾民啊!

出發的這一天,北京城大街的氣氛已經完全變了樣,早些時候還熙來攘往的行人,彷彿被突如其來的一陣狂風颳得一乾二淨。寬闊的,可以容得下五匹馬從容地並排前進的街道兩旁,如今佈滿了全副武裝的軍士。他們身上挎著腰刀,手中還拿著鞭子,正虎視眈眈地環顧著。

一位頭戴烏紗、身穿圓領青袍的官員,正領著一群衙役,神色緊張地往來巡視。每當發現有不順眼的地方,他就用手一指,讓手下的衙役或校尉迅速前去糾正。

不用說,在這種嚴格的防範措施彈壓下,絕大多數居民都已經躲進自己的屋子裡,不敢露麵。即使是頂愛湊熱鬨的一些人,也隻能規規矩矩地守在街口的木柵欄後麵,探頭探腦地往外張望。

當然,還有一些得到特許的人家——主要是臨街的住戶,則忙著在門前設案焚香,看樣子準備在皇帝禦駕經過時,跪拜行禮,以表達他們的擁戴之忱。

然後,那些官員和差役全都停止了走動,在街旁的屋簷下各自站好了位置,並且一律把臉孔朝向南麵,目不轉睛地屏息以待……

終於,一陣輕微的響動打破了難耐的靜寂——那是一陣馬蹄聲,自遠而近,從南邊一路傳來。過了片刻,一組手執旗幟的戎裝甲士出現了。先過去的是兩名手執紅色令旗的騎手。他們的出現,等於正式宣告:皇帝的車駕已經臨近了。

於是,一刹那間,街道上變得愈加寂靜,反之,那“噠噠”的馬蹄聲,聽上去卻更加清脆有力,一下一下,彷彿全都敲在人們的心上。

令旗過去之後,接著是四麵清道旗,各由一名甲士擎著,並馬而來。那四名旗手,顯而易見是經過精心的挑選,一個個都長得身高體壯,威猛豪雄,就像從廟宇搬來的四尊護法韋陀。這預示著大隊人馬已經趕到。

又過了片刻,一隊騎手出現了,在他們手中隨風舒展的是繡著金龍的旗幟。在旗幟過去以後,輪到由校尉們執掌的各種名目繁多的器物,什麼班劍、吾杖、儀刀、鐙杖、骨朵、斧鉞、金節等等。緊接著校尉後麵,十六名身穿紅綢轎衣的輿夫,合力扛著一乘步輦,緩緩走來。

這是一乘皇帝專用的巨型步輦,足有一丈多高、八尺多寬,共有四根轎轅,長的兩根超過三丈,短的也有二丈多。這是從皇城的庫房裡找出來的,因為大明皇帝很久不出紫禁城了,太監們臨時把步輦翻修油漆了一遍,所以倒顯得煥然一新。那些紅髹立柱,那些雲狀的雕飾,那些鈒花葉片,以及抹金銅寶珠輦和硃紅色的遮簾,在陽光下熠熠生輝,眩人眼目。

朱由校就坐在這座巨型步輦上出京城,他看著最近遞上來的奏章,這些上疏都是關於國計民生的問題。不是那塊兵變就是災荒之類的報告,能立刻摧毀統治者一天的好心情。除此之外,他還看了看徐光啟所著的《幾何原本》,以及戚繼光的《紀效新書》。

皇帝並不隻是待在步輦中,他有時候也會騎著高頭大馬,呼吸新鮮空氣,遠望這片大地。這讓隊伍的行進速度加快了許多,一天能走將近七十裡路。

當他走出北京小平原,沿燕山南麓徑直東行,隻見北部崇山峻嶺,群峰攢動,長城忽隱忽現,蜿蜒其間,一望而生邊塞之感;南部則阡陌交通,平疇廣闊,瓜果稻粱之屬莫不必備,那便是富饒的冀東平原,在橫跨整個平原地帶之後,突然,高山被千裡碧波所斷,一望無際的浩瀚海洋出現在麵前,呈現出高山、原野、大海交相輝映的壯麗景觀。

跟這片美景極不相稱的是路邊的田舍是那樣的低矮破敗,在田間勞作的農夫是那樣的衣衫襤褸、形容憔悴。有些挑擔提籃的農夫農婦,見了這支浩浩蕩蕩的隊伍,早就嚇的閃避一旁;隻有兩個不懂事的小牧童,被皇帝隊伍的依仗排場所吸引,拋開牛兒,遠遠地奔過去,咬著手指,瞪大眼睛,好奇地站在路邊觀看。

既然出了京城,朱由校不講禮法,冇有派人驅趕這些頑童。

在十月十四日上午,皇帝的隊伍抵達了山海關。

山海關是萬裡長城東部的重要關隘,素有“兩京鎖鑰無雙地,萬裡長城第一關”之稱,絕非虛譽。這裡不但是萬裡長城的起點,而且在以弧形一線屏障北京的紫荊、居庸、古北、鬆亭、山海諸關中,就地理形勢而言,最為險要。

占據此關便等於扼住了連接東北與華北地區的咽喉要道,使北犯之敵不得南進;一旦失守,來敵則可長驅直下。

朱由校騎著馬細細地檢視了這段防線。山海關坐落在角山之下,中間為鎮城,另有北翼城、南翼城、東羅城、西羅城為輔助。為加強海濱防衛,又在南海附近築寧海城;同時在歡喜嶺上築威遠城以為屯兵之所。

長城自西而來,至角山突然南折,沿北翼城、鎮城和南翼城東壁一直到南海,將遼西走廊的西口攔腰截斷。萬曆年間,戚繼光將長城向海內延伸了一段,以防敵人沿淺海而入。

這長城臨海之處人稱“老龍頭”,謂長城蜿蜒,如巨龍橫亙,此為老龍之首。老龍頭地勢高峻,岩岬雄峙,山崗上有“天開海嶽”四字,是戚繼光的手筆。

望著這座雄關,朱由校不禁想到,如果形勢危急到一定程度,退守山海關也是個不錯的選擇。他轉頭跟隨行的秉筆太監劉時敏說道:“你去跟山海關駐守將領傳朕的旨意,打開城門,朕要出關東行。”

“陛下,在關內待著安全。”

“彆廢話,這離前線遠著呢。你去傳話吧。”

到了關外,皇帝去屯兵的地方看了看士卒的情況,比京軍好一些。兵器還算精良,但是守軍看上去很懶散,身材也都比較羸弱。朱由校心裡有些恐懼。

當天晚上,朱由校的隊伍駐紮在山海關城外靠著海邊的寧海城中。

十月十五日清晨,朱由校登上了山海關,在老龍頭上的澄海樓觀景。

這澄海樓的最底下是海灘的礁石,冇有潮水時,樓下邊也有水,逢到漲潮,兼有東風或南風,更是波濤洶湧。

皇帝遙望著大海打了個哈欠,昨夜居住的寧海城人喊馬嘶得很嘈雜,他睡眠質量很差。在澄海樓住會更好一些,波濤聲並不大。

從澄海樓到寧海城相隔大約不到半裡地,有橋梁通到海岸。

朱由校倚著欄杆,向海中眺望。海麵上薄霧流動,海浪一個接著一個,都向著澄海樓滔滔湧來,衝著礁石,打著樓基。海邊有許多漁船,因為風浪剛起,還冇有起錨出海。警戒澄海樓的幾隻戰船,在遠處海麵上隨著燈火上下晃動。

在這幾隻戰船外麵,可以看見向遼東運送軍糧的船隊,張滿白帆,向著東北開去。

這時太陽剛剛出來,大得像車輪,紅得像將要熔化的鐵餅,開始一閃,從海麵上露出半圓,隨即很快上升,最後要離開海麵時,似乎想離開又似乎不肯完全離開,豔紅色的日邊黏在波浪上,幾次似乎拖長了,但終於忽然一閃,毅然離開海麵,冉冉上升。

皇帝看著這大明天下的壯麗山河,他想到,在這裡建一個繁榮的商業港口,或許是個不錯的選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