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易思卡小說
  2. 大明由我而校
  3. 第0176章 民走西口
樂港船長 作品

第0176章 民走西口

    

-

[]

袁崇煥也知道有很多晉商偷偷跑出去跟蒙古互市,這是朝廷明令禁止的,所以他就強迫晉商以極低的價格把騾馬賣給官府,以保證前線的後勤運輸。

在大同,袁崇煥還發現這晉商穿的匣子鞋質量非常過硬。這匣子鞋用的全都是真正的黑色生牛皮,也叫臭皮子,能走六千裡地,不爛幫不塌底不倒樣。袁崇煥買了一批鞋上交給朝廷作為推薦。

然而,因為與晉商結怨的緣故,這些匣子鞋被晉商收買的京官從中作梗,並冇有到兵部的手上,皇帝也不知道有這麼一檔子事情。皇帝還要派官應震調查袁崇煥在大同的所作所為,是否觸犯國法。

範永鬥在歸化城做買賣,和他同為晉商,其實力僅次於範家的靳良玉的女兒靳雨晴來拜見他。

靳雨晴是個奇女子,雖為大家閨秀,居家出行卻一直是男裝打扮,不愛女紅刺繡,隻愛刀槍棍棒。這些年她一直混跡江湖,做道士的打扮,結交綠林朋友,給家裡經商幫忙。在天啟元年的中秋節,她曾經去見內閣大學士韓爌韓大人,提出要扶持韓爌擔任內閣首輔,把孫承宗從高位拽下來。可惜無數彈劾孫承宗的奏疏,動搖不了皇帝對帝師的信任。

“範伯父,靳雨晴拜見您老人家。”靳雨晴身著道袍行禮道。

“靳侄女。不必多禮,坐下,管家倒茶。”範永鬥對這位侄女的膽識極為欽佩,竟然敢來到塞外的歸化城。

靳雨晴喝了一杯茶水潤潤嗓子,說道:“白蓮教的聖女來找我,說有大事相商。”

範永鬥聽完,用手示意侄女暫停,他到窗戶外、門外檢視了一番有無旁人偷聽,又特地囑咐管家不許派人來打擾他們談話。

“侄女,你這話可是有抄家滅門的風險!”

“範伯父,咱們晉商做的生意都有抄家滅門的風險。私自與蒙古通商,那可是能安上通敵的罪名。”

“侄女,你到底是什麼意思,這白蓮教可是一直蓄意謀反,明廷視之為眼中釘、肉中刺。你跟他們靠的那麼近,冇有任何好處!”

“我有我的所見所聞,目前大明天下看似太平,實則岌岌可危。你想那朱皇帝宣佈要廢除藩王的特殊待遇,這道聖旨想要落實到實處,還需花費幾年時間。藩王因此而生怨恨之心,皇帝的親叔叔福王遭此待遇,可謂是心灰意冷,若有機會榮登大寶,他絕不會顧忌血肉之情。”

“哦,福王想學朱棣起兵奪位嗎?”

“那頭肥豬王爺哪有這個膽氣,他隻是願意出錢幫助白蓮教而已。目前天下大勢,聞香教已經被皇帝徹底打垮,而白蓮教隱藏的深,實力還很大,對信徒們仍有一呼百應的實力。塞外的察哈爾部被皇帝擊潰,但不代表蒙古人就真心實意地願意投降大明。關外的後金對大明虎視眈眈,熊廷弼隻是依靠城牆高聳、火炮威力大,才勉強守住遼、沈二城。若是借道蒙古,八旗大軍可直接威脅京城。”

“侄女有幾分遠見,但是否過於理想?白蓮教、藩王真敢造反?”

“皇帝推行清丈田畝,目前還冇有完成。天下士林、勳貴已經被得罪了個乾乾淨淨,遇到禍事,他們大半不會幫助朝廷。明年可說是最好的時機,若是等到清丈田畝完成,那說什麼都晚了。我們晉商就徹底任由皇上宰割,毫無還手之力,奮力一搏冇準還能有從龍之功。”

“好吧,侄女,你去通知白蓮教聖女,我範永鬥同意此事。隻是務要小心,要給自己留後路。”

“知道了,伯父。”

靳雨晴去了南直隸尋找白蓮教聖女談事。

晉商的事暫且不談,皇帝派遣的禦史官應震調查袁崇煥來了。袁崇煥是個膽大心細的人,他心知不可能將這些私通外商的晉商全抓起來,他隻是以裡通外國的罪名逼迫晉商們交出騾馬。袁崇煥準備好了手續齊全的交易單子,讓晉商們簽字按手印。保證就算是衙門裡頭打官司,都說得清楚。

官應震到了此地調查發現一切手續都是合法。皇帝讓他巡視山西各地,最重要的事是調查袁崇煥。

兵備道主要為穩定地方治安而設,同時又要協助巡撫處理軍務,其軍事職權主要包括分理軍務,操練衛所軍隊和地方捕快,緝捕盜賊鎮壓民亂,管理衛所兵馬、錢糧和屯田,巡視江湖防禦等。

官應震又去袁崇煥管理的衛所視察,衛所士兵個個是軍容整齊,有一團尚武之氣。耕田練兵兩不耽誤。官應震把這些細節都記錄下來,準備寫成上疏呈給皇上。

“袁大人,管軍很有章法。本官一定如實呈報給皇上。”

“謝過禦史大人。其實袁崇煥也隻是堵住了大同附近晉商私通塞外的缺口而已。”

“哦,這晉商還在私自與蒙古做生意。”

“大人聽說過走西口嗎,這山西保德縣的老百姓去塞外的多了去了。”

聽完袁崇煥此話,官應震決定親自去保德縣實地調查一番。

走西口又叫“走口外”、“走場子”或“跑口外”,它指的是長城以裡的晉西北、雁北和陝北地區的勞動人民到長城以外西北地區謀生的社會活動。

走西口的人大體可分為三類;

一類是冇有地種,或僅有少許薄地,收入甚少的貧苦農民,其中,有一部分手工匠藝人,他們是走西口的大多數。他們唯一的生活門路,就是出賣勞動力,以養家餬口,這是真正走西口的人。他們中有少部分冇有妻室,隻身謀生的人,習慣稱這種人為“刮野鬼”。

另一類是做買賣的人,這類商販被人們稱作邊商,嚴格地說,他們不能算作走西口的人。因為走西口是窮人的事,他們走西口的目的意義和窮人走西口完全是兩回事。窮人走西口是為了求生存,而這些商販走西口主要是為了漁利。

還有是躲避兵役和逃避訴訟的人。蒙古西部地廣人稀,交通不便,官府鞭長莫及,很自然成了這些躲避兵役逃脫訴訟者的避難所。當然,這部分人是走西口者的極少數。

這些外出謀生者,有的僅僅解決了他們的餬口問題,有的連餬口也未能很好地解決,甚至將屍骨遺棄在茫茫的荒原上。但是也有一部分人,由貧苦人變成了小康之家,還有一部分邊商由小商販暴發成為大商人。

晉西北和陝北地區,十年九旱,土地貧瘠,糧食產量低而不穩,豐年尚不能自給自足,若遇災年生活更無出路。更何況土地集中在少數地主手中,一部分被兼併了土地的人便成為一支農民失業大軍。

自古道“人挪活,樹挪死”,“此地不留爺,還有留爺處”。他們有逃荒的打算,也有移居他鄉的要求和願望,而緊靠晉西北和陝北的蒙古西部地廣人稀,土地肥沃,物產豐富,是窮苦人開辟家園的理想地方。

河曲、保德、偏關三縣,地處呂梁山脈的西背斜,地勢東高西低,黃河沿線和縣城周圍人口密度大,土地偏少,所以這些地區外出謀生的人就多。

晉西北和陝北地處黃土高原,地形複雜,大部分土地為丘陵地和山地,土地支離破碎,耕地多為梁峁溝塔,平地很少,水澆地更少,不雨則旱,遇雨則澇,植被覆蓋少,每年有大量泥沙被洪水沖走,形成跑水、跑肥、跑土的“三跑田”。

此處的災害也很頻繁,保德縣平均每兩年出一次旱災。雹災幾乎年年發生。

在明代,大同以西的殺虎口被稱為西口。當然了走西口是指到長城以外,可以出去的關口很多並不隻有殺虎口。

走西口到的是河套地區,九曲黃河把它三麵環抱,萬裡長城與它緊緊相連。

河套地區灌溉條件便利,自古就有“黃河百害,惟富一套”的說法。河套以東的土默川平原,號稱塞上穀倉。漢人帶著傳統的農耕生產方式來到這裡,廣袤的草原便成了他們的用武之地,在肥沃的黃土地上培育出新的希望。他們躲避了官府的盤剝,或出少量的或根本不出地租,便可收穫大量的穀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