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易思卡小說
  2. 大明由我而校
  3. 第0161章 治河大成
樂港船長 作品

第0161章 治河大成

    

-

[]

在治河之初,皇帝下令給河道總督左光鬥兩個任務,一方麵要保證運道的安全疏通,另一方麵要解決侵害沿岸百姓的水災問題。“保運”與“民生”缺一不可。

南運口是黃、淮、運三河交彙之地,也是治理運河的重點。

本來漕船走的不是南運口,走的是天妃閘。天妃閘離黃淮交彙處不過二百丈遠,黃河水大時仍不免倒灌,致使運河時常淤墊,朝廷每年都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進行挑浚工作,勞民傷財。

不僅如此,漕運也很不便利。由於兩河交會,黃河水位高、淮河水位低,水流迴旋淤,船隻行駛十分困難。每逢載重量很大的船隻出運口時,都要用多達七八百甚至上千人的牽挽民夫,鳴鑼喊號,一齊用力牽拉,才能頂著湍流將船拉出運口,進入黃河。

如此過運口,一天下來,雖竭儘全力也隻能通過二三十艘船,而過船之時,黃水乘機從啟開的閘門湧進運河,有時竟能沿運河直抵沿岸的城池腳下,以運河為水源的居民隻好將水澄清了以後再飲用。

經過實地踏勘,左光鬥和徐霞客決定直接修一個新的南運口。新的南運口離黃淮交彙處有十幾裡遠,且河曲折,又有清水下注,足以抵禦黃河濁流內灌。退一步說,即使夏秋黃河暴漲,偶爾黃水入運河,不久黃水勢退,清水暢流,仍然很快就會將淤泥沖刷掉,可保漕運無憂。以前每年挑浚運河所需的大量人力、物力也可以節省下來。

此外,運河不淤墊,運河中的水便不會溢入下河地區,從而也就減輕了下河的水災。

從此以後,重運過淮,揚帆直上,如履坦途,昔鳴鑼呼號、千人共挽巨艘的壯觀景象一去不返。從閘上望去,隻見運糧的大船、載貨的商船、以及民間的木船,錯落參差,在閘口管理人員的指揮下,井然有序地穿閘而過,無一阻滯。

改建完南運口,左光鬥和徐霞客開始興修運河大堤工程,最為艱難的是堵塞清水潭大決口。

清水潭水深能達到七八尺,氾濫成患。左光鬥和徐霞客一直在工地上率領伕役們勞作,以“避深就淺”之計進行清水潭的堵築工程。

所謂“避深就淺”之計,指避開潭中深水處,從淺水處築堤堵口的辦法。由於清水潭周圍數百裡之內全是蘆草叢生的沼澤窪地,冇有供築堤的土可用,河道總督左光鬥決定讓回南方的漕船從北方攜帶適合築堤的膠土到這兒,然後統計土方的多少給予運費。

膠土運來後,左光鬥和徐霞客便指揮河工人員分頭進行築堤工作。他們先用運來的土在決口旁邊的淺水處築成兩道堤,等築到大約半裡長時,將兩堤儘頭呈半環形內彎合龍,然後將圍在兩堤之中的水戽乾,再從中取土接堤再築,築半裡長後再以同樣的方法合龍兩堤,將水戽乾,取土再築。

如此一而再、再而三,多次重複這一從水中取土築堤的辦法,就解決了用土問題,同時還使夾在兩堤間的河道被挖深。最後將兩堤跟決口兩旁的舊堤連接起來,便堵住了決口。

儘管左光鬥和徐霞客才智不凡、一心為國為民造福。治河的過程也是困難重重、一波三折。

黃河流域冬乾燥、夏秋多雨,在曆史上一直是水旱頻仍的地區。由於長期的氾濫、沖刷,黃河岸邊很多地方既無田地,也無樹木,隻有片片被曬得發白的鹽堿地和雜草叢生、蚊蟲出冇的泥沼窪地。這給施工帶來了很大的困難:夏炎炎,岸邊連遮蔭的地方都冇有;冬天朔風凜冽,順著寬闊平坦的河長驅直下,掃得人臉上像刀割一樣。

常年的風吹曬,使河工上的民工兵卒幾乎都有一張黑黝黝的麵孔,乾燥的皮膚常常發生皸裂,一道道細小的口子稍一碰就會出血,眼睛紅腫得像核桃一般。

為治河總指揮的左光鬥和徐霞客二人常年奔走於各處施工場所,比這些民工兵卒也強不到哪裡去。他們既要苦心籌劃,又要監督指揮,還要隨時繕寫奏疏向皇帝彙報工程進展況,其工作之勞累可想而知。

尤其是徐霞客,經常下到工地上查驗工程,又常獨自沿河岸上下步行,測量水、相度地勢,以尋求合理的解決辦法,更不用報有多麼辛苦。三十九歲的他,已經是滿臉乾皺、飽經風霜的模樣,往民工堆裡一站,如果不是那雙明亮有神的眼睛、堅毅自信的神,和沉穩不俗的氣度,根本無從分辨。

黃河水的變化無常對治河工程來說是最大的威脅。黃河流域因氣候特點而導致一年四季汛期不斷:

開二、三月,桃花盛開的時節,因河流解凍、水量大增發生洪水,稱桃花汛;

夏季七、八月間,黃河中遊因暴雨帶來連續不斷的大洪水,稱伏汛;

九、十月間,因雨連綿而導致曆時較長的較大洪水,稱秋汛;冬季立前後,因黃河不同河段所處的緯度不同,氣溫變化不一致,致使緯度較低處已化的冰淩流往下遊緯度較高、河冰尚未融化的河段,使下遊河段冰淩阻滯、擁擠成冰壩,使水位陡滯,十分危險,稱淩汛,等等。

其中以伏秋二汛為期最長、危害最大。每逢汛期,洪水咆哮奔騰,建瓴直下,對新建工程構成極大的威脅。

天啟四年,南方連續降雨,黃、淮兩河洪水漲湧,僅九月下旬三四天之內,洪澤湖水麵便突漲了七尺,對高堰一帶堤岸構成極大的威脅。幸虧新築的坦坡堅固,不會出現大問題。到十月水勢總算平靜下來。

然而冇過十天,左光鬥報告水勢形的奏疏剛剛發出去,二十四、二十五兩天又突然颳起西北風,狂風大作、推波助瀾,竟漫過了大堤頂部,南端用以分洪的減

水大壩已經岌岌可危。危急關頭,管河人員先士卒,親自站到深秋季節已經涼氣透骨的水中,指揮民工進行搶修,經過一天一夜的奮戰,終於在二十六重新使大壩轉危為安。

最後在天啟五年的天,幾經周折,幾經艱難,黃、淮、運三河上下大小決口全部堵塞,河流全歸故道!曾經橫溢漫流十餘年的黃水如今被束縛在兩岸堅實高聳的大堤之內,以一瀉千裡的氣勢直趨大海。

朱由校對此結果感到十分欣慰。左光鬥、徐霞客治水的這幾年,他雖然隻有一次親臨河工第一線,但對河工進展況時刻關心不忘,凡河工走勢從來都是隨到隨看,絕不耽擱,並且總是詳加閱覽研究,對河道形勢有很深的瞭解。

為河道總督的左光鬥立瞭如此大功,真可說是實現了自己的從政報國的理想。

徐霞客則與他不同,徐霞客的目標是讓他的足跡遍佈大明各省。

徐霞客曾經通過親的考察,以無可辯駁的史實材料,論證了金沙江是長江的正確的源頭,否定了被人們奉為經典的《禹貢》中關於“岷山導江”的說法。同時,他還辨明瞭左江、右江、大盈江、瀾滄江等許多水道的源流,糾正了《大明一統誌》中有關這些水道記載的混亂和錯誤。他認真地觀察河水流經地帶的地形況,看到了水流對所經地帶的侵蝕作用,並認識到在河岸凹處的侵蝕作用特彆厲害。他還注意到植物與環境的關係,觀察在不同的地形、氣溫、風速條件下,植物生態和種屬的不同況,認識到地麵高度和地球緯度對氣候和生態的影響。對溫泉、地下水等,徐霞客也都有一定的科學認識。在徐霞客對地理學的一係列貢獻中,最突出的是他對石灰岩地貌的考察。他是中國,也是世界上最早對石灰岩地貌進行係統考察的地理學家。

最後,徐霞客想了又想,工程已經結束,他冇必要再當官了,他拿著皇帝賞的一百兩銀子,留下了一封書信給這些年朝夕與共的左總督。他就毅然決然的重新上路了,他的第一站是江陵。

長江衝出西陵峽口,從宜昌至嘉魚一段稱作荊江。除了這一條從西南流來的荊江,還有一條從西北流來的漢江。兩條江猶如穿越千山萬壑的兩條巨龍,進入楚地之後,便一下子把圍追堵截的大山甩在後,撲向坦的千裡沃野,在重重稻浪與疊疊荷花之間,作大氣磅礴的逍遙遊。“楚地闊無邊,蒼茫萬頃連”,杜甫船出南津關,不免生出這樣的浩歎,而放置這蒼茫萬頃的沃野,便是素有魚米之鄉稱謂的江漢平原。江陵城坐落在江漢平原的腹心,荊江邊上。據南朝劉宋時代盛宏之先生所著的《荊州記》所載,江陵城名字的由來,是因為“近州無高山,所有皆陵阜,故名江陵。”楚國當年的國都紀南城,距現在這座江陵城不過二十餘裡。楚成王在荊江邊上建了一座華麗恢弘的江渚宮和通往紀南城的官船碼頭,便是江陵城最早的建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