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易思卡小說
  2. 大明由我而校
  3. 第0160章 高堰大堤
樂港船長 作品

第0160章 高堰大堤

    

-

[]

天啟五年是科舉之年,舉子們從二月十五入場答題開始到三月十五發皇榜,本屆狀元是餘煌。

餘煌是浙江會稽人,今年三十七歲,正是年富力強的年紀。朱由校在中極召見了他,也覺得還不錯。

皇帝單獨召見了所有的進士,從一甲第一到三甲的最後一名,然後再分配的職位。這些年,朱由校罷黜了不少貪官、庸官,又增設了新的機構,這些官場新人很快就能補充到崗位上去。

朱由校在乾清宮批閱奏章,他先看的是河道總督左光鬥寫來的關於治水的奏疏。他感歎了一句,左光鬥和徐霞客治水已經有四年了。這四年,真可謂是河防大固。

從天啟元年到天啟二年,左光鬥和徐霞客完成了導黃入海的工程,從清江浦到雲梯關有史以來第一次屹立起了一萬八千餘丈的大堤。下遊河水被束縛在堅固的大堤之內,再也無法四處橫衝直撞,隻能乖乖地流入大海。

繼導黃入海工程完成後,他們開始修複高家堰大堤。

高家堰,簡稱高堰,是位於洪澤湖與其東的高郵、寶應等湖之間,為了防止洪澤湖水東侵而修建的一係列堤工的通稱。全長有一百二十裡。

洪澤湖是淮河下遊的蓄水池和泄水區。當淮水源源不斷地流下來,洪澤湖容納不下時,淮水和湖水便往東邊低地傾瀉。洪澤湖的東邊湖泊更多,大小不下數十處,較大的有高郵湖、界首湖、寶應湖等。

這些湖泊因為地處東南沿海,地勢低窪,既受西南山區流來的山水,又受洪澤湖泄來的一部分淮水,其東還有高郵、寶應、興化、江都、泰州、山陽、鹽城等七個地勢低窪的州縣。湖水向東流入大海時,因海口泄水量小,使得湖水積蓄在這七州縣境內,長年不消,成為這一地區的災害之源。因為七州縣地處黃、淮下遊,因此習慣上稱其為“下河”。

為了減輕下河地區的水災,有必要將洪澤湖與高郵、寶應等湖阻隔開,使淮湖之水不入下河。高堰大堤就是適應這一需要而建立起來的。

高堰的建造曆史十分悠久,是漢代的廣陵太守陳登修造的,當時主要用於灌溉田地。隋唐以後,貫通南北的大運河經過高郵、寶應等湖,成為漕運和南北往來的大動脈。自宋代奪淮入海以後,洪澤湖麵擴得更大,高堰既要阻擋湖水衝入下河,又要防止湖水沖壞近在咫尺的運道,作用更加重要。明代平江伯陳瑄和河道總督潘季馴曾先後對它進行了增修,但萬曆末年的吏治**使得高堰趨破敗。

天啟初年的高家堰大堤已經殘破不堪,左光鬥和徐霞客下決心要把大堤修複堅固,這項大工程包括修築大堤和堵塞決口兩項工作。

曆來高堰堤工有石工、板工、埽工等。石工指用石頭築成的堤工;板工指用木樁、攔板束土壘築的堤工;埽工指用埽層層壓實構成的堤工。這三種修築方法所需的物料較難籌集,且購買費用高,工序複雜,又難以持久。

左光鬥和徐霞客也是大費腦筋。他們沿堤考察時,看到湖水風吹浪湧,不斷衝擊大堤,堤上板工經不起風浪的衝擊,往往樁板倒垮,板內所攔之土被水一衝便順水而去、消失得無影無蹤,石工在大浪的衝擊下,也往往成片地轟然倒塌。麵對這種況,左光鬥不鎖住了眉頭。

這時,還是見多識廣的徐霞客忽然有了新的發現。原來他發現有些堤段既冇有石工,也冇有板工,隻是一些平坦的土坡,上麵青草披拂,毫無殘缺。一個大浪打過來,隻見浪頭順斜坡直上,未到坡頂就乖乖地退了下來,坡上青草重新露出葉尖。

徐霞客見狀大受啟發,趕緊與左光鬥商議:坦坡既然不懼怕風浪衝擊,取土築堤又遠比運石頭和采買木料要方便、節省得多,那何不順高堰原有大堤幫修坦坡呢?

左光鬥表示讚同。

此計一定,左光鬥就上奏疏解釋說:“坦坡之所以不易被水沖壞,是因為:水雖然柔弱,乘著風勢則剛猛起來,板工和石工都很陡峭,所以遇著怒濤連續撞擊就容易崩塌,倘若怒濤遇到坦坡,則會順坡平漫而上,然後順坡退下,這樣就避免了大堤與水浪互相沖激之勢,自然可保堤岸長久安全。這正是以柔克剛的道理。”

修築坦坡的方法如下:命伕役在堤外近湖之處挖土,以挖出的土築成平坦的斜坡,大體上堤高一尺則修斜坡五尺,堤高一丈則修斜坡五丈,堤上原有的木樁、石塊也任其埋到土中,一律夯築堅實,然後在上麵密灑草根、草籽。這樣,等草長出以後,坦坡便如同披了一層防護衣,可抵禦風浪衝擊。

據左光鬥計算,修築坦坡的費用共計二十萬兩白銀,比起原先估算的用石工、板工等的費用來,要節省二十多萬兩白銀,而坦坡的功效又遠勝石工、板工。

高堰大堤既已堅固,下一步的工作便是堵塞各處決口了。而堵塞決口的工作也是苦難重重。

明時期,埽工是堵口的重要工具。但是左光鬥治河時,埽料要從遠離工地的地方采購運來,費用十分昂貴。

經過幾番商討和聽取沿岸人民的建議,左光鬥和徐霞客決定用“包土堵決法”來代替埽工堵口。其具體辦法是:除了某些必須用埽的堤段仍用埽外,其餘一切堵口工程的密密地砸上排樁,多加銀纜,用蒲包裹土,用繩子捆紮後填到殘破的堤下。這種方法比用埽要節省一半的費用,而比用埽堅固耐用的多。

經過半年的緊張工作,到了天啟二年年末,下河的山陽、高郵、寶應、江都等四個州縣原先萬頃汪洋、茫無涯際的地方已經水退地涸,大片田地可供耕種,湖邊也前所未有地涸出了一片片田土。這是這一地帶自黃河南徙五百餘年以來從未有過的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