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易思卡小說
  2. 大明由我而校
  3. 第0022章 能臣可立
樂港船長 作品

第0022章 能臣可立

    

-

[]

皇帝看經筵禮儀方麵的事務都已經講明,就讓在場的人除了孫承宗以外都離開大殿。文華殿隻留下君臣二人談論國事,他們身邊用高大的屏風圍住以求達到隔音的效果。

朱由校封閉廉泉閘,強化聽覺,這讓他能聽到百丈之外的細小聲音。皇帝要求所有的太監宮女離大殿三尺之外,如有敢靠近的,格殺勿論。

“孫先生,朕剛纔談經筵的事情,你有什麼高見嗎?”

“陛下崇尚簡樸,務求實效,有太祖成祖之風,微臣佩服。”

“說實話,朕不想隻是把這經筵用做學習儒家經典,朕有彆的想法,”說到這,朱由校頓了一下,牛飲了一杯茶水,“朕希望把經筵作為一個製定國策的事務,一切從簡,是隻有少數人才能秘密參加的活動。”

孫承宗聽完很吃驚,因為按照儒家治國理論,政治是國家的政治,不是私人的政治,君臣私議必須減到最低限度。朝廷議政時,大臣奏事,言官彈劾,都公開進行,並由史官做記錄。在儒家言論裡,這樣做可以避免大臣惑君,小臣進讒言。

但是孫承宗畢竟是個乾練、有智謀的能臣,他也理解政治舞台少不了黑幕,冇有黑幕就冇有帝王的神聖,聖上自有苦衷。

看著老臣沉默的樣子,朱由校突然有點擔心孫承宗會不會反對,他又解釋了一番:

“孫先生,依朕之見,如今朝堂上人多嘴雜,良莠不齊。古人所說的兼聽則明,如今是瞎聽則亂。本來是利國利民的大好政策,就被這些嘴皮子功夫厲害的官員搞砸了。那熊廷弼在遼東掌軍大有功勞,但卻被這些紙上談兵的文臣搞得灰頭土臉,什麼都不是了。”

“陛下所言極是,微臣讚同。微臣為陛下所驅馳,不辭勞苦、凶險。”

“孫先生不必如此,朕要你做內閣首輔,不是衝鋒陷陣的死士。”

雖然早有預料,但皇帝親口說這句話,孫承宗心中還是激動萬分,興奮不已。

“仆有幸為陛下所賞識,仆當效古大臣之風,還威福於聖上,為天下黎民百姓創一個國家昌隆的盛世。”孫承宗再次叩頭行禮。

“先生,不必多禮。”朱由校急忙下來攙他起來,“先生啊,你在當上首輔之前,能否為朕舉薦幾位賢才啊?”

“陛下要找什麼樣的能臣乾吏呢?”

“首先,如今遼事危急,東虜凶猛,朕需要能製造優良火器的專家。其次,朕需要一個瞭解海上走私的官員。這樣的大臣,你能推薦幾個嗎?”

“回陛下,通曉西洋技術、擅長火器製造,這樣的能人在我大明有不少,仆知道的最厲害的一位是正在天津養病的徐光啟。知曉海防,在海上航行過的大臣不多,這最有才能的一位是萬曆年間被罷官的袁可立。”

“好,朕知道了。你先回去準備經筵的內容。”

孫承宗走了之後,朱由校把廉泉閘打開,這道體閘隻能封閉半個時辰,超時耳朵會劇痛。在他和孫承宗談話的時候,冇有太監宮女靠近偷聽。

徐光啟,是明末的一位大科學家,穿越者是知道的,他馬上下詔,令徐光啟立刻回京見駕。袁可立,他根本不熟悉,先皇朱常洛在八月十七日,下旨任袁可立為尚寶司司丞。

尚寶司是掌管寶璽、符牌、印章的機構。讓袁可立到這裡當官,算是有點福利的閒職。

皇帝命王安把袁可立的資料找給他,朱由校不瞭解不知道,一瞭解嚇一跳,袁可立是個不可多得的清官能臣。

袁可立,字禮卿,號節寰,河南睢州人。

萬曆十七年,二十八歲的袁可立考中進士後即被授職蘇州府推官。

就財政稅收而言,蘇州是當時天下第一大府,推官雖說隻有正七品,卻擔負“理刑名,讚計典”的重責,除主管刑獄、審理案件之外,還參與對轄區官吏每三年一次的政績考覈。

作為天下富郡的蘇州,其實也是一潭“深水”。蘇州人一向有好打官司的習俗,任職推官的袁可立,首先要麵對的是名目繁多的各類訴訟案件。不僅如此,蘇州府吏擅長作假,官僚互相欺騙,要對付這些老奸巨滑的屬吏,對初涉官場的袁可立來說並不容易。

所謂“初生牛犢不怕虎”,袁可立顯然冇被眼前困難嚇倒。那些奸滑的胥吏以為袁可立年少可欺,便有意想刁難他,將堆積如山的案牘抱到他麵前,等著看他的難堪。冇想袁可立拎起筆來,“片言立決,如風掃籜,爰書無隻字出入”。那些人看得目瞪口呆,自此之後在袁可立麵前無不戰戰兢兢,收形斂跡,再也不敢放肆。在任職推官期間,袁可立平反了大量冤案疑獄,深得百姓好評。

蘇州府推官袁可立在查辦涉倭案件時,發現被指為倭寇同黨處以極刑者一時竟多達千餘人,至殃及株連老幼無辜。於是他不惜得罪急於邀功的高官權貴,對案件進行重審,先後使數百名無辜百姓漁民免遭屠戮而獲釋。

當時袁可立奉命汛期巡海,一李姓千總邀袁可立共飲,席間出贈三把倭寇“武士刀”,袁可立審視之,見刀麵光潔如玉,精美異常,袁可立致謝後將刀奉還。但憑經驗發現這並不是倭刀,而是來源於屬國琉球。

萬曆二十二年五月十三日,明軍上報在崇明縣擒獲倭船一隻,軍方指稱上有倭寇三十四名,南京為之震動,於六月二十四日上報至京師。並誇大戰報說打了勝仗,擊斃倭寇數百,還有大量物資船械。急於報功的軍方要求迅速坐實結案將人犯處決,推官袁可立在審驗時發現冇有戰俘的任何口供,堅持不可草菅人命。

袁可立接手時,發現被指倭寇的實際人數隻有二十人,且兩人已斃死杖下,另外的十八人也被以毒藥致啞,偶有能語者“皆鳥語不可辯”。袁可立據理力爭,主張將人犯緩死暫係吳縣監獄。

重新查驗所繳獲的物品,竟驚訝地發現三把“倭刀”很是麵熟,仔細勘驗後發現就是千總在數月前讓自己看過的那三把“倭刀”,又被當作“戰利品”上報其中。於是頓覺案件大有蹊蹺,推翻前案進行重審,馬上找來李姓千總對質,但千總盛氣淩人,死不承認誣良為寇,並一不做二不休一口咬定說就是在海上俘獲的倭寇。

十一月二十五日,琉球貢使來中國轉至南都,袁可立請他們指認,“倭寇”見貢使至,大哭,貢使一眼就認出這些全都是琉球國良民,是一次在海上運輸糧食時因風漂落纔不幸被官兵捕來的,貢使所述人數特征完全相合。後來這十八個琉球國民被無罪釋放回國與妻子團聚。為感謝袁可立救命之恩,在琉球國建廟塑像奉祀,敬若神明。

結果上報京城,萬曆二十二年十二月十三日,神宗禦批:“今後沿海地方獲有夷人船還要詳譯真偽,毋得希圖功賞枉害遠人。”

萬曆二十二年冬,袁可立治行報到吏部尚書孫丕揚那裡,以政績第一擬擢升給事中,受到萬曆帝特彆召見。時有吏科都給事中林材者巡蘇州,官員們都畏懼他,行跪拜大禮,獨袁可立按法定禮節長揖不拜,林材就此懷恨,挾私報複阻遏,當地駐軍為袁可立鳴不平洶洶不已,袁可立作長揖平息事端。

奉命巡視京都西城,有皇帝寵幸的弄臣仗勢殺人,百官不敢問,可立重捶抵罪,將罪行張榜於五都衢。這時便有人持重金至袁可立門上,可立勃然大怒道:“殺人者死,朝廷法也,即弄臣顧可脫乎?吾知有三尺,不知弄臣”。遂將說者逐出門外,眾閹恨之切齒。

然而,皇帝繞過內閣直接下中旨豁免弄臣。袁可立不給皇帝麵子,毅然抗旨將弄臣正法。京師稱“真禦史”。自袁可立巡城,無論皇親國戚或朝中大臣,凡貪縱不法,袁可立皆一併彈劾論處。京中萬民呼“袁青天”。

萬曆二十三年九月,雷震景德門,時皇帝寵信後宮,弄權誤國,朝綱廢弛。袁可立上疏:“禮祀不親,朝講未視,章奏不以時批答,廢棄不皆錄用,傳造日增,賞罰日濫,非所以儘修省之實。”

袁可立尖銳指出時局之艱危:“西虜跳梁,播酋負固東海,倭患未熄,中原災害頻仍”,並直接把矛頭指向萬曆皇帝:“郊視不親,朝講久廢。章奏之批答不時,宮府之賞罰互異,敘遷有轉石之艱,征斂有竭澤之怨。是非倒置,賢奸混淆。使忠者含冤,直者抱憤,豈應天之實乎?”

疏上,神宗大怒。於萬曆二十四年正月初十將袁可立削職為民,沉冤達二十六年之久。

罷官期間,袁可立與文友結聯詩社,教化地方。禮賢父老,調停事務,代民請減賦稅徭役。與同裡大司農李汝華丈量厘清睢州田賦。又於萬曆四十三年力請大修睢郡城池,自此新舊兩城屹立如金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