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易思卡小說
  2. 大明由我而校
  3. 第0148章 半月半國
樂港船長 作品

第0148章 半月半國

    

-

[]

朝鮮同明朝一樣,視崛起的努爾哈赤為蠻夷,在朝鮮自己的官方文書中,管建州八旗子弟叫“野人”、“賊”、“虜”、“韃子”、“女真小醜”等等,根本就不承認努爾哈赤在遼東的地位是合法的。

有一次,朝鮮派一名官員叫鄭忠信的,到遼東瞭解情況,與諸位滿洲君臣辯論。努爾哈赤說:“你們朝鮮稱我為賊,為何要如此出言不遜?”

鄭忠信回答說:“你有竊取天下之心,不是賊又是什麼?”此話一出,滿洲君臣皆是哈哈大笑,像是聽見小孩子的天真大話。鄭忠信回國報告說:“韃虜是天下大患,我國要時刻保持警惕!”

努爾哈赤也知道朝鮮對後金有敵意,但是,他一直專心對付明朝,尚無暇顧及朝鮮,便采取拉攏、緩和的政策,希望朝鮮脫離明朝。

薩爾滸戰役之後,朝鮮雖然參加明軍攻打後金,被八旗打了個大敗。朝鮮的將領薑弘立率軍投降,努爾哈赤以賓客之禮待他,五天一小宴,十天一大宴,十分隆重。同時,努爾哈赤給當時的朝鮮國王李琿寫了一封信,大意是:你這次發兵助明,非出本心,不過是報答壬辰援朝的恩情,可以諒解。聽說大明想叫他們的子侄統治我們兩個國家,辱人太甚。今天朝鮮王你是想我們兩國麵對大明同仇敵愾呢,還是認為既然已經幫助明朝不忍背叛呢?願聞其詳。

不久,朝鮮國王李琿委托平安道觀察使樸燁代他致書努爾哈赤,說:“惟我兩國俱是大明皇帝之臣屬,同心侍奉天朝者二百年於茲。不圖近者建州與明朝構釁,兵連禍結,以致生民塗炭,四鄰多壘,豈但鄰國之不幸,其在貴國,亦非好事。天朝之於我國,猶父母之於子也,父之有命,子敢不從乎?大義所在,不得不然。而事在既往,今不及言之……自今以後,複懷好音,偕至大道,則天朝寵綏之典不日誕降。兩國各守封疆,相修舊好,豈不美哉!”

樸燁代表了朝鮮的立場,絕不背叛大明。努爾哈赤慎重考慮,暫時冇有進攻朝鮮。不是他不想攻打朝鮮,而是他無能為力,冇有條件同時在兩條戰線上作戰。他多次派使者投書,要求朝鮮與大明脫離關係,與後金舉行盟誓,子子孫孫永結盟約。朝鮮對此要求,予以堅決拒絕。

到了天啟三年年末,後金的國力在上一次征伐遼瀋失敗之後,已經恢複過來。然而熊廷弼把瀋陽城周邊經營地如鐵桶相仿,硬要強攻隻能是重蹈覆轍。攻不下遼、沈地區,後金和蒙古聯合攻打大明的難度極高。因此,為了擴大勢力,努爾哈赤把目光轉向了北方的黑龍江。

明代東北的疆域十分廣大,它西起貝加爾湖,東瀕日本海,南起旅順,北抵外興安嶺。濤濤的黑龍江、烏蘇裡江作為內河流貫其中。

努爾哈赤用軍事征伐和財物懷柔兩種辦法,得到了大量海西女真和野人女真的精兵,他們以漁獵為生,騎射極為勇猛。

得到了大量的兵員補充,努爾哈赤把目光轉向東邊的朝鮮。新的朝鮮國王李倧仍是拒絕與後金聯盟,努爾哈赤的耐心已經用完,他整軍備戰,日夜操練。

天啟三年,十一月初八日。努爾哈赤委托他的侄子阿敏、濟爾哈朗、兒子阿濟格為統兵大將,率軍三萬征朝鮮。臨行前,努爾哈赤諭出征的貝勒,說:“朝鮮累世得罪我國,理應聲討。然而此次行動不是為了專門討伐朝鮮,明軍駐紮在皮島之上,也要征伐,爾等兩圖之。”

十一月十三日,八旗大軍到達邊境地帶,橫掃了明朝設置的軍事哨所,於次日夜裡,直接抵達朝鮮邊城義州城下,當即豎雲梯攻城。巴圖魯艾博率領八旗精銳一舉登城,大軍隨後攻入。義州陷落。府尹李筦被殺,判官崔鳴亮自儘。城內朝鮮兵全部被殲,居民都做了俘虜。這天夜裡,滿洲兵還分軍直搗鐵山,殺死不少明兵,駐守在這裡的毛文龍逃往皮島。

十一月十五日,滿洲留兵守在義州,大軍沿西朝鮮灣前進,攻陷定州,宣川府使奇協不投降戰死沙場,州牧使金搢被俘。

十一月十八日,滿洲兵到達郭山城,招降不從,攻克之,郡守樸惟健被俘。以上三城逃生的朝鮮軍民隻有數十人。

十一月十九日,自定州渡嘉山江,在此駐營一夜,第二天,向平壤進發。

後金兵進展迅速,勢如破竹。他們的作戰目標是先占朝鮮王舊居——平壤,然後奔向王京漢城,迫使李氏朝鮮投降。此時尚感兵力不足,阿敏急速派人報告努爾哈赤軍情,請求發兵駐守義州等城池,以便抽出兵力補充前線急需。

努爾哈赤給了他們便宜行事的全權,凡有所請,他都同意。阿敏請援兵,他立即批準,命令援兵駐守義州。於是阿敏率領大軍繼續深入,渡江抵達安州城下,並於二十一日黎明,一舉攻克。

安州城守軍兩萬人,除了交戰時死傷,其餘大部分投降。安州牧使金浚、兵使南以興帶了幾名將領會於中營,引著火藥自殺了,郡守張犜、副使全尚毅、縣令宋圖南等被殺。

滿洲兵在安州休息兵馬四天,二十五日,大軍起行,第二天,進抵平壤。這時,城內守兵不滿萬人,後金兵還冇到,其主將巡撫、總兵以下各將官早已逃跑,後金兵不需殺傷便唾手而得全城。當天,大軍渡過大同江,於二十七日,駐軍中和。

自十四日夜陷義州以來,用了不到半個月功夫,就占領大半個朝鮮。這時,阿敏急切尋找國王李倧的去向,來試探他的態度。

此時朝鮮已經陷入絕境。戰爭一開始,李倧毫無準備。十三日滿洲兵抵達義州的訊息,在十七日才傳到王京漢城。一得此訊息,朝鮮王李倧急忙召見領中樞府事李元翼、判中樞府事鄭昌衍等二十餘名大臣,討論如何對付後金。總共才征兵三萬,並遣將守衛尚未陷落的城池。

不少身居顯位的達官貴人紛紛逃避,瓦解了民心士氣,致使後金兵還冇到,城裡的兵民官員已逃走一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