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易思卡小說
  2. 大明由我而校
  3. 第0130章 風水先生
樂港船長 作品

第0130章 風水先生

    

-

[]

穿越者小時候也是看過連環畫的人,這宋獻策是闖王李自成的軍師,幫助李自成擊破官軍,入駐北京城。冇想到今日在大同遇見了。朱由校便上去與他搭話:

“本公子是個好事之人,今天來不為算命,就是想和你聊聊風水地學的問題。回答得好,本公子重重有賞。”朱由校說完,就把一個銀元寶放在宋獻策麵前的攤子上。

宋獻策身材矮小,其貌不揚,這雙眼睛黑亮有神。宋獻策心想今天碰到財主了,正欲高興之際,又思索道這陌生的年輕公子與自己素不相識,且非親非故,為何出手如此闊綽呢?他得多留個心眼兒!

“敢問公子對哪些風水地學感興趣?”宋獻策直盯著朱由校問道。

“就說說咱大明朝的大同府吧!”

“從形勢上看,大同北扼陰山,南控太行和太原,東連上穀,西麵以黃河為界挾內外長城,桑乾河及其支流禦河從側畔流過,是我大明北方的重鎮。曆史上北敵入侵,多從大同突入,繼而可進擊山西和順天府,稱雄中原。”

“那我朝在大同駐軍多少人馬?可否防範外敵入侵?”

“明朝初年,大同轄區東起鎮口台,西至偏關東北的鴉角山,長六百四十七裡,分三個方向設置了十五個衛所,五百八十三個堡壘,總兵力達八萬四千人。英宗年間,土木堡之變我大明將士損失慘重,瓦剌軍雖然數次深入京郊附近,但因為明軍一直占據大同,同京都成掎角之勢。”

“現在呢,大同府還有八萬四千兵嗎?”

剛纔看在銀元寶的份上,宋獻策跟這位年輕公子,說了一大通大同的戰略形勢。可是防人之心不可無啊,富貴子弟很少有詢問邊關之事的。宋獻策要長個心眼兒。

“公子啊,您問的這個問題,我還真知道,你若就是感興趣,我也可以告訴你。但不能在這人多嘴雜之地說。”

“那你說,在哪能講?”

“這附近有一家酒樓叫鳳雲樓,裝修大氣,物美價廉,這酒樓裡有一些雅間,專門為行商談事情用的。我看公子也是鐘鳴鼎食之家出來的少爺,應該不會在乎這點錢吧。”宋獻策小心翼翼地提議道。

朱由校對宋獻策的見識還是比較佩服的,他痛快答覆道:“那好,我們去鳳雲樓談事。”

鳳雲樓是一家占地麵積較大的酒樓,雕甍插天飛簷突兀煞是壯觀,泥金黑匾上端正寫著“鳳凰雲飛”四字。

進了酒樓,走進其中一座雅間,朱由校、王陽武等人陪宋獻策在這裡吃飯聊天。

宋獻策雖然生平遊曆四方,雲遊天下,但也是喜歡奢華之人,到了這裡不覺精神一爽。宋獻策在征得朱由校同意後,開始點菜……

堂倌提著一條約莫十二三兩重的活鯉魚的脊翅,請宋獻策過目,滿臉堆笑地問:“客官,魚怎麼吃法?一吃還是兩吃?”

“兩吃吧。糖溜一半,焦炸一半。糖溜的一半,吃剩的魚骨頭來一個魚骨焙麵。”宋獻策對堂倌吩咐完畢,轉向朱由校笑著說:“在大同,這家館子的河南菜做的最拿手。”

跑堂的按照河南館子的老規矩,把活魚往地上一摔,然後把半死的鯉魚拎到廚房烹飪。

“宋先生是河南人吧。”朱由校笑道,這算命先生到山西吃河南菜。

“對的,我本是河南永城人,十幾歲就開始雲遊天下。但我最愛的還是河南菜。”

“趁著菜還冇上,你現在講一講大同府目前的士卒怎樣?”

“大同往北的土城,長城以內七分皆是軍營,三分纔是民房,無非商店、妓館,與打刀造弓的鐵鋪。亦有住宿客人車馬的腳店。兩翼長城都是特燒大磚,因山繞穀修造成的。高有三丈,厚有丈餘,上麵也可以行軍弛馬。三裡有碉,十裡有堡,碉有哨兵,堡有訊將。自嘉靖以來,邊警頻驚,餉銀頒賞甚為豐厚。官兵錢多命短,肆意行樂。因此娼妓賭徒,鮮衣美食,遊戲享樂之事,都向邊防跑來。把個荒涼的貧瘠之地弄得十分繁榮。”

“你就講一講目前的情況,嘉靖年間的舊事不必再提。”朱由校提醒道。

“彆著急呀,公子,這來言去語得說明白了。萬曆後期,因承平日久,軍備漸弛。朝廷因此對兵餉往往一再拖延,連期積欠。鎮守的將校們索要軍餉不得,隻好缺額彌補。此例一開,上上下下都以吃缺為然。彼此虛造名冊,掩耳盜鈴。因此缺額已經到了五分之二。”

“那大同這裡的老百姓生活怎麼樣?”

“咱們北邊地方天寒地燥,土狹人稠。每年收季糜子、小麥,夠了人吃便無馬糧,夠了軍餉便無民食。在萬曆初年,張居正整頓邊防,軍餉充足,內地米糧,滿車滿駝絡繹不絕地運輸到前線來,馬騰士飽。剩出餘糧無數,流散民間,人人沾光。那時農家收穫,二分入官,八分自用。四十畝小米地,五口之家,穿衣吃飯,冠婚喪祭之費都已足了。若有餘錢,買得一兩匹騾馬,或一兩架小車,農閒之時出門做點生意,掙來的錢全是家用,餘額用來聘請文老師教習詩書,武老師教習拳棍。歲時伏臘,迎神報賽,無不歡天喜地。這是太平盛世時的農家生活。到了天啟年嘛——”

聽到這裡,王陽武挺擔心這算命先生的話會觸怒聖上。宋獻策感受到點室內氣氛的轉變,他笑著說道:“現在的聖上有勇有謀,軍餉一分不少地輸入邊關。然而這些文官武將們是吃空缺吃習慣了的主,大肆地中飽私囊,底下的士卒還是吃不飽穿不暖,百姓生計依舊艱難。”

朱由校聽完麵色發青,正好此時菜上來了,他平複情緒跟在座的人說:“都吃菜吧。”

一邊用筷子夾魚肉,宋獻策一邊想著自己怎麼把氣氛弄得活潑一些,這個願意跟自己聊地理形勢的財神爺可不好找。他吃了幾口,對朱由校說道:

“公子,我給你說個笑話,你知道南京鰣魚嗎?”

“我知道啊,就是每年南京都要給北京上供的貢品鰣魚吧!”

“就是因為這個,萬曆年間鬨了個笑話,當時鰣魚廠管事太監王清到南京上任。這位王太監一到南京,正趕上鰣魚季節,手下人做了一桌精美的鰣魚宴請他品嚐,誰知他剛品嚐第一口,立刻就拉下臉來,斥罵屬下拿其他的魚冒充鰣魚糊弄他。手下人以為管事雞蛋裡挑骨頭,小心迴應說這就是從江裡頭剛捕撈出來的鰣魚。王太監說不對,他在北京城吃的鰣魚有一股臭味,南京吃的鰣魚冇有臭味。”

“那到底鰣魚有冇有臭味呢?”

“我曾去過南京,憑著這三寸不爛之舌吃過一次清蒸鰣魚。這道菜魚身銀白,肥嫩鮮美,爽口而不膩。食時,若再蘸以香醋和薑末,更是彆有風味。新鮮鰣魚是冇有臭味的。夏天把鰣魚捕撈起來,再經大運河長途運到北京上貢,路途上快則二十來天,慢則一個多月,這長時間,雖然鰣魚艙裡用冰鎮著,也難免**變味。最好的鰣魚由皇上享用,稍稍有點變味的,就賜給王侯大臣以及身邊的管事牌子們分享,年複一年.吃慣了變味兒的鰣魚,反倒覺得新鮮的鰣魚不好吃了。王太監明白了箇中原因,卻嘴硬說就喜歡吃放臭了的鰣魚,這個事成了南京城有名的一個笑話。”

宋獻策說完哈哈大笑道,朱由校笑不出來,他在皇宮裡邊吃的也是臭烘烘的鰣魚,他還以為是廚房特色,冇想到是鰣魚放臭變質了。

明朝初年首都在南京,太祖朱元璋祭廟用了長江江鮮鰣魚。朱棣遷都北京後,為了顯示自己無改於父道,強行要求江南每年上貢鰣魚給北京太廟祭祖。結果就是既造成了民力損耗,也吃不上新鮮鰣魚。朱由校準備回京之後就把這勞民傷財的東西改掉。

“宋先生,這風水地學真的有用嗎?”

“風水地學不能不信。當年赤鬆子將地學正經《青囊經》三卷授黃石公,黃石公又將它傳給張良,張良廣收門徒,傳之四方,造福人類。其中卷《化機篇》說得好:‘天有五星,地有五形,天分星宿,地列山川,氣行於地,地麗於天,因行察氣,以立人紀。’地氣天文字為一體。人秉天地陰陽二氣所生,豈能不信地學?地學傳到東晉郭景純先生,他著《葬書》,將地學大為發展,並使陰宅之學更臻完善。可見,這陰宅之學,功夫深得很,不是輕易能探求得到的。”

“那看相呢?”

“洪武年間,相士袁珙給成祖皇帝相過命,說‘燕王是太平天子之相,龍形而鳳姿,天廣地闊,日麗中天;重瞳龍髯,雙肘若肉印之狀,龍行虎步,聲亮如鐘,實乃蒼生真主。朱明江山,皇帝事業,文治武功,要在你的身上發揚光大,這正是太平天子的作為。等到你年交四十,一部髯須長過肚臍,即是你高登寶位之時。’這番話說的永樂皇帝將信將疑,要知道袁珙相麵時,太祖已經決定把皇位傳給朱允炆。後來,燕王揮師南下,從侄子的手裡奪得大明江山,當年四十二歲。可見相麵功夫不假!”

宋獻策酷愛讀書,平日留心的雖都是經邦濟世的學問,但像《太清神鑒》、《珞祿子三命訊息賦》、《李虛中命書》、《麻衣道者正易心法》之類的命理術數書籍,閒來時也讀過幾十本。

然而這番話並冇有引起朱由校的興趣。他說道:“永樂皇帝四十而不惑,知道自己威加四海而情繫萬機的龍種天命,國家神器,本屬天機,隻不過碰巧被袁珙言中耳。”

宋獻策想反駁,但還是強嚥下不快,說道:“公子說的是!”

-